第五人格怎么估值-第五人格在哪估价
身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对尼采思想的研究却可能是在当代哲学界最缺乏一定共识的领域了。人们可以容易的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先后都是相当具有争议的。尼采曾知名的提出“上帝已”的主张,而这种上帝之不是为了形塑成激进的观点主义,便是迫使读者接受“真相”永远是具有既定观点的主张。尼采也区分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主人的道德是来自于对生命的颂扬,而奴隶的道德却是来自于对前者的愤恨。这种区分方式直接指出了“好与坏”与“善与恶”两种道德标准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在主人道德中的“好”却在奴隶道德中被视为是“恶”。
从道德与伦理引发的各种争议也因此可以被归属为心理学的领域,尼采提出的观点主义可能减少了知识论在心理学界的重要性。尼采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之一便是“权力意志”,在最基本上,尼采曾主张意志的力量在解释人类行为上要比柏拉图学派的爱欲(Eros)概念、叔本华的“生存的意志”、或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都要来的清楚有力多了,但若从这个概念进一步延伸,尼采的涵义究竟为何则仍然有所争议。
许多尼采的哲学思想都带有批判性的风格,尼采最常受到的批评之一便是他“缺乏一套建设性的体系”。然而,尼采自己曾表示他不认为哲学本身可以建构一套思想体系,在《善恶的彼岸》的序言中他指出许多以教条原则建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带有的往往只是普遍的偏见罢了(例如灵魂的概念)。不过尼采也有一些带有建设性色彩的概念例如超人说以及永恒轮回,尼采认为超人是一个人类以及个人们可以靠着自己力量达成的目标。
[编辑] 著作[编辑] 《悲剧的诞生》主条目:悲剧的诞生
尼采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 Geburt der Trag?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一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之中尼采对他的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评论和检讨。
与启蒙时期传统中认为古希腊文明属于高贵、单纯、优雅、而宏伟[10]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种独特派系的不断斗争—阿波罗派与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罗在尼采来看属于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则上的个人主义),带着其优雅、冷静、以及对于外表美观的重视,人得以立刻将其自身与朴实的自然界区隔开来。而狄俄倪索斯则代表了酒醉、非理性、以及无人性,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受到叔本华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导人类创造力的概念所影响。尼采描述了在苏格拉底之后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并且提出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察·瓦格纳为代表)作为复兴戴奥尼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欧洲的文化。
《悲剧的诞生》刚发表时受到了古典文字学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评。到了1886年尼采也对这本书抱持保留态度,将其称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写的很糟糕、沉闷、让人难堪、疯狂。”
[编辑] 《不合时宜的考察》在1873年开始撰写、并于1876年完成的《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收集了四篇(原先计划13篇)讨论当时欧洲情况的论文,尤其是有关德国的文化。另外还有第五篇原标题为《我们文字学家》的论文要到尼采后才被出版[11]。
《大卫·斯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1873年,攻击神学家大卫·斯特劳斯(David Strauss)所著的《旧与新信仰:自白文》(1871),尼采以此作为当时德国社会思想的代表之一。他指出斯特劳斯的“新信仰”—依据历史发展而设计出的一套普世制度,批评那是根基于对历史的误解之上成立的一套腐败文化。尼采不但攻击这本书,还攻击斯特劳斯本人是庸俗的假文化代表。
《历史对生命的利与弊》,1874年,突破“知识本身就是目的”的传统看法,尼采提出另一套解读历史的方式,主张活着的人类生命才是主要的关注目标,并描述这种概念可以如何改善一个社会的健康。尼采也提出了一套对于古典人文主义原则的批评。尼采在批评历史主义(认为人类是透过历史而被创造的)的同时,也批评了认为人可以用客观概念了解人类本身的主张,因为人之所以活在世上纯粹就是因为被其主观性所驱动。
《教育家叔本华》,1874年,讨论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复苏德国文化的可能性。尼采特别指出了叔本华思想中带有的个人主义、正直、坚定以及快乐等人格,尽管叔本华也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
《理察·瓦格纳在拜鲁特》,1876年,研究了理察·瓦格纳的心理状况,原先得出了较为负面的结论,而没有反映出当时他与瓦格纳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因此尼采最初没有将其发表,并在后来将其修改成较为正面的评价。尽管如此,这篇论文预见了尼采与瓦格纳两人在未来的冲突和分裂。
[编辑] 《人性,太人性的》《人性,太人性的》一书的第一部分最初于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了增补的第二部分《各种看法和原则》,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阴影》。三个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为名出版。这本书代表了尼采创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开端,抛弃了德国浪漫主义和瓦格纳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完全的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在于很少提出一套建设性的哲学体系,这些作品都是以数百条格言边汇而成,有时只有一句话,有时则长达一页或两页之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揭发出许多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对这些假设提出解释,虽然尼采也在许多论点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实证主义以及权力意志的概念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虽然权力意志的概念在这时还没有发展成熟。
[编辑] 《朝霞》在《朝霞:道德偏见之反思》(Morgenr?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1881年)一书中尼采减少了快乐主义在驱动人类行为上的重要性,并且改强调“对权力的感觉”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相对主义观点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而他对于基督教的批评至此也发展成熟。尼采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格言都相当清楚、冷静、并且都带有一致的风格,尼采的这本书似乎是要呈现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体验,而不是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任何的观点。在后来几本书里尼采会继续将之中许多的概念发展成熟。
[编辑] 《快乐的科学》主条目: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是尼采中期作品里最庞大而又最完整的一本书,尼采继续使用格言的风格写作,这本书也包含了大量的诗词,多过其他所有的作品。这本书的主题是颂扬生命的快乐,并且将美学的乐趣以一种轻松的哲学风格带入生命中(这本书的书名是源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方言—代表着诗词的艺术)。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理论作为例子,纯粹以一个人的生命来考量一个人应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与基督教传统主张的后生命—亦即人可以牺牲当前的快乐以换取未来的奖励不同。不过,《快乐的科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了“上帝已”这个说法,这代表了尼采试图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的概念之一。
[编辑]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主条目: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象征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12]。书中使用的写作格式相当独特,尼采使用了一种哲学小说风格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调,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经常提及西方文学及哲学的各种传统,解释并讨论这些传统的问题。透过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的角色作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的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就如同其他的教育小说一般)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这些特色加上书中本身论点的模糊性和矛盾本质,最终使这本书获得了阅读大众的青睐,但也使得这本书相当难以被学界分析(或许这就是尼采原先的意图),《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也因此在哲学界一直不受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分析哲学传统),要直到20世纪的后半期人们才对这本书以及尼采混合小说和哲学的独特写作风格产生广泛兴趣[13]。尼采在这本书中正式提出了永恒轮回的理论,并且第一次使用了“超人”(?bermensch)这个词,尼采在之后所有的作品里都使用了超人这个理论。
[编辑] 《善恶的彼岸》主条目:善恶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于他的中期作品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从这里出发尼采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了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了人类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了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于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伤害,这也不见得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指摘的。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
[编辑] 《道德谱系学》主条目:道德谱系学
由三篇专文构成、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谱系学》(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书是尼采在进入混乱的1888年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每篇专文都专注于讨论道德概念的发展以及传统,尼采试着证明当代道德观的最初起源根本没有半点道德根据,残酷的权力斗争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与其他作品相较,这本书在写作形式和语调上都较为倾向哲学论述的风格,也因此这本书成为哲学界对于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来源。
在第一篇专文中尼采将基督教的道德观追溯至那个被他称为“奴隶借由道德造反”的时期,他描述了位居社会底层的成员对于那些强大、富有而高贵的上层成员的“怨恨”。贵族成员们是以“好/坏”作为价值的区分标准,认为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优势证明了他们自身的优越,并且藐视那些底层的成员。而奴隶们则发现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被强者征服的事实,于是构思出了一套“想像的复仇”,将那些强者描述为“恶”、并将他们自身描述为“善”,也因此建构出了基督教的道德观,透过这套道德观,无能而软弱的成员才有资格住在地球上。在第二篇专文中尼采则描述了在这套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的景象(他将之称为“传统的道德”),在那之前以暴力伤害人的权利来自于一个人的能力,就如同动物也有记忆和进行承诺的能力一般,违背承诺者会遭致的惩罚就是被施加暴力伤害。也因此,依据尼采的说法,施加惩罚的传统并不是来自于任何道德目标或理论。“坏的结果”也是在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就已存在的概念。若是人不再有自由四处游荡和进行劫掠,他所带有的暴力的动物本性便会转而发泄至自己身上。在第三篇专文里尼采则讨论到了基督教道德观里所呈现的“完美的禁欲者”的概念,尼采主张埋藏在这个禁欲概念之后的只不过是一连串可笑而又没有根据的迷信,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迷信仍然企图以新的、“秘密的”形式腐败人类。
[编辑] 《瓦格纳事件》主条目:瓦格纳事件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是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1888年是尼采创作的高峰期、但也是他发疯前最后一年。在这本书里尼采规模空前而毫无节制的攻击理查·瓦格纳,他承认瓦格纳的作品是极为杰出的音乐成就,但他批评那只不过是文化衰退和虚无主义的产物,也因此只是象征了软弱无能。这本书显示了尼采也是一个相当犀利的音乐评论家,并且也替他后来在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在人类未来扮演的角色的思考上奠定了基础。
[编辑] 《偶像的黄昏》主条目:偶像的黄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G?tzen-D?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瓦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Die G?tterd?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多的书里,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他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拿破仑、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这本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尼采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划,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编辑] 《反基督》主条目:反基督 (书籍)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争议的著作之一,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了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尼采集结了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但改以一种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腐败了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
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
“ 上帝爱世人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世人要相信他;谁不相信这爱,他就给谁投去凶神恶煞似的眼神,以示威胁!
”
在这样极端的批判风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评耶稣基督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征,这本书也因此抛弃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中立(虽然仍都很激动)的分析风格,转而采取全然事实的论战风格批判。尼采并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例如, 尼采指出:
. . . . . . ' 4. 上帝存在的条件 :
“要是没有聪明人,上帝本身也不能存在。”路德说过此话,说得在理;然而,“没有愚人,上帝更不能存在。”这句话,善良的路德没有说过!
血的真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教徒在他的神学论调被驳倒时,便会说这样的话作为掩护︰“信教毕竟是件德行的事!”
殊不知在基督教最完美的时期,却有惨无人道的宗教裁决所、如麻的十字军,这些都表明了, 用血来写教义的残酷性,而教义中地狱的信仰,更是一种不道德的信念。
—— 尼采 , 反基督
[编辑] 《瞧!这个人》主条目:瞧!这个人
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瞧!这个人》(Ecce Homo)是一本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有些章节的名称甚至是“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为什么我这么聪明”、“为什么我写出这么好的书”。自传中记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而不是尼采个人的生平。书中凸显了尼采在研究各种哲学传统上的计划,但较少提起他对於哲学与文学之分裂的理论,以及哲学与个人特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冲突。尼采试着将许多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身体外貌相连结,他偶而还会刻意以极为谦虚的评论描述自己,甚至呈现出半开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笔风(这同时也是讽刺苏格拉底的谦虚)。在描述完自己后,尼采宣称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经呈现在他身上了(包括了父亲的早逝以及奇差无比的视力—用以证明他的逆来顺受),他也短暂的评论了他所有的作品。最后一个章节则名为“为什么我是一个宿命”,尼采在书的结尾告诉读者,“永恒轮回”以及“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他哲学研究的中心。
[编辑] 《尼采反对瓦格纳》1888年底出版的《尼采反对瓦格纳:来自一个心理学家的档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录了一系列尼采在1878至1887年间撰写的有关瓦格纳及其音乐的评论。这些文件说明了尼采与瓦格纳之间在美学上的差异,并且记述了瓦格纳的音乐如何逐渐的遭到基督教、雅利安人种至上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的腐化。
[编辑] 未出版的笔记主条目:权力意志 (书籍)
长年下来,尼采写下了大量的文稿和笔记,尤其是记述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尼采后,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成为这些档案的合法继承人,她将这些文稿边汇后以《权力意志》为名出版。
后来的研究发现伊丽莎白对这本书动了许多手脚,包括极为选择性的挑选文稿、擅改段落的排序,因此当前主流的学界认为由伊丽莎白编汇的这本书属于修正主义的篡改版本,只不过是她以哥哥的作品为媒介夹带自己的政治观点罢了,尼采在世时一直极为厌恶自己的文稿遭到这样的篡改。除此之外,伊丽莎白在日后进一步篡改了哥哥的作品以迎合纳粹的思想,这些纪录都证明了尼采后来被与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画上等号有可能是伊丽莎白篡改造成的后果。
到了1960年代,学者Mazzino Montinari和Giorgio Colli出版了第一本经过详细重新检验和整理的尼采笔记本,将尼采的文稿依据时间先后排序(伊丽莎白和彼得·加斯特是以主题分类,还擅自加上标题、剪贴段落,甚至加上其他作家的文件而没有注明,误导读者认为那是尼采的文笔)[14],这个版本接着也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出版。
[编辑] 影响
位于德国魏玛的尼采档案库,收藏了大量尼采的著作和手稿。尼采对20世纪的哲学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欧陆哲学,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他的影响所及还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若没有上帝,那么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以及若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人类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尼采的思想开始被人与纳粹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相连结,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妹妹伊丽莎白对于他作品的篡改所造成的,伊丽莎白甚至主动与纳粹人士合作,选择性地解释尼采的理论以正当化对其他人种及国家的战争和侵略,尽管尼采本人曾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
摘录《自卑与超越》
百度知道提问
搜一搜
人进入游戏里** ...展开
查看全部5个回答
轻灵触动o 高粉答主
2019-08-04 淘宝卖家
关注
1.《头号玩家》
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扎克·佩恩、恩斯特·克莱恩编剧,泰伊·谢里丹、奥利维亚·库克、西蒙·佩吉、本·门德尔森、马克·里朗斯、T·J·米勒主演的科幻冒险片。
2.《生存游戏》
是一部由William Brent Bell执导的惊悚片,Jon Foster、Samaire Armstrong主演,于2006年上映。
影片讲述游戏玩家卢梅斯·克隆利弄到了一款新近的3D热门游戏《生存》,该游戏以令人毛骨悚然的中世纪巫术和历史人物“嗜血女伯爵”作为主题和卖点,不幸的是,痴迷于游戏攻关的卢梅斯突然离奇亡,他的一乾好友在哈奇(强·福斯特 饰)的带领下,决定通宵完成攻关,以纪念去的好友。
3.《创:战纪》
是1982年经典科幻片《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集,由约瑟夫·科金斯基执导,加内特·赫德兰、奥利维亚·维尔德、杰夫·布里奇斯和迈克尔·辛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1年1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4.《幽灵战队》
是一部由Chris Hartwill执导,肖恩·法瑞斯和瑞切尔·泰勒主演的科幻**,于2009年上映。
该片讲述的是一帮年轻的军事技术人员将一个绝密的战斗模拟器应用到了一款未经授权的游戏上,系统里他们建立了一个用来拷问9.11的废弃监狱的故事。
5.《勇敢者的游戏》
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1995年12月15日出品的一部科幻影片。由乔·庄斯顿执导,罗宾·威廉姆斯、克尔斯滕·邓斯特等人主演。
扩展资料
头号玩家剧情
2045年,处于混乱和崩溃边缘的现实世界令人失望,人们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绿洲”,一个由鬼才詹姆斯·哈利迪(马克·里朗斯饰)一手打造的虚拟游戏宇宙。
人们只要戴上VR设备,就可以进入这个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繁华的都市,形象各异、光彩照人的玩家,而不同次元的影视游戏中的经典角色也可以在这里齐聚。
就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失败者,在“绿洲”里也依然可以成为超级英雄,再遥远的梦想都变得触手可及。哈利迪弥留之际,宣布将巨额财产和“绿洲”的所有权留给第一个闯过三道谜题,找出他在游戏中藏匿彩蛋的人,自此引发了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回答于 2018-09-15
赞同13
下一条回答
下一条
秘境对决焕新公测_网易无门槛策略对战卡牌游戏
网易全新3D对战卡牌游戏秘境对决焕新公测,建号就送随机阵营全图鉴,签到送百包!超齐全玩法攻略,公平对战无门槛!
163.com广告
目前网游排行榜,潮流新品,好货热卖,更多优惠尽在淘宝!
目前网游排行榜,购物上淘宝,优选材质,用的舒心!在线下单,省时省力。你要的好货尽在淘宝网,安心享受网购乐趣!
m.taobao.com广告
正版线上剧本app,足不出户带来沉浸体验
根据文中提到的游戏为您推荐
线上DM带来海量优质剧本,更有血染钟楼,你画我猜,pia戏等玩法等你解锁!
sokiee.cn广告
大家还在搜
安装游戏
.游戏
人人游戏
游戏,
人类一败涂地游戏下载
孩子沉迷游戏
第五人格游戏下载
异界战神
努比亚 nubia 红魔7 12GB+128GB暗夜骑士 165Hz屏幕刷新率 全新骁龙8平台 120W快充 5G电竞游戏手机
¥3299 元¥9999 元
购买
京东广告
有部**有关于游戏 人物可以直接进入到里边的叫什么
超能游戏者 Геймеры. В поисках цели (2009)导演: 保罗·萨纳耶夫编剧: 保罗·萨纳耶夫 / 亚历山大·丘巴良主演: 亚力克萨·巴杜科夫 / 谢尔盖·布鲁诺夫 / 阿格尼娅·蒂科夫斯特类型: 动作 / 科幻 / 恐怖 / 犯罪 / 冒险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语言: 俄语上映日期: 2011-06-10(中国大陆)片长: 108分钟《超能游戏者》是由Karoprokat公司发行,帕维尔·萨纳耶夫编剧,阿格尼娅·蒂科夫斯特,谢尔盖·布鲁诺夫,亚力克萨·巴杜科夫等主演,2011年4月15日上映,是一部集合了科幻、特效、动作、游戏、青春、校园等多重元素的俄罗斯**[1] 。该故事讲述几个酷爱电子游戏的年轻人,他们在电子游戏大赛中一举夺魁,而在他们准备开始新游戏时,电脑不约而同地发生了严重故障,有的光驱融化,有的主板爆炸。之后,几位少年发现自己拥有了惊人的超能力,只是这群不经世事的年轻人很快便被幕后黑组织暗中操纵,沦为工具却浑然不觉。
匿名用户
回答于 2016-05-26
3点赞 2731浏览
正版线上剧本app,足不出户带来沉浸体验
根据文中提到的游戏为您推荐
河南成森网络科技有..广告
下载侦探推理游戏_下载免费的剧本杀App
长沙橘子互动科技有..广告
— 为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
杨振宁带妻子聚餐,与翁帆有默契用眼神下命令,翁帆变老很多,状态如何?
导演胡玫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晒出一则视频画面,瞬间吸引不少人的围观,原来这一次是胡玫邀请了一众好友,与
二郎聊影
回答于 2022-09-26
6评论 1.1万浏览
我现在退休金2100,再过7年大概能涨多少钱?
我现在的退休养老金,每一个月是2100块钱,假如7年之后,可以增长到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是没办法清晰
小佳说职场
回答于 2022-10-23
4评论 0.1万浏览
网络影院-京东家电,真正好品质,性价比更高!
值得一看的网络影院相关信息推荐
京东广告
省考和国考,你觉得哪个机会更大?
但是关于公务员考试,你真的了解。公务员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国考,一种是省考,两者之间有很多区别。最明
柳柳来聊汽车
回答于 2022-08-16
3评论 436浏览
在使用吹风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视频回答
夏忻好萌209
回答于 2022-11-08
60评论
战神荣耀传奇手游首充折扣号贪玩游戏360腾迅XY37久游
¥10 元¥10 元
购买
simba.taobao.com广告
马伊琍和文章复婚,马伊琍公开8个字回应,他们之前为什么离婚呢?
事实上,文章和马伊琍并没有复婚,至少截止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关于文章和马伊琍复婚的消息,而当时马伊琍
羊羊羊杨云飞
回答于 2022-10-17
1点赞 2评论
高以翔挚友毛加恩官宣妻子怀二胎,女方有何背景?
处在演艺事业高峰的演员高以翔,在一场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突发意外,抢救无效去世了,非常令人痛心,惋惜。他
吾思雁027
回答于 2021-08-24
5评论 0.3万浏览
宿命回响 : 弦上的叹息
上海蛙扑网络技术有..广告
领结婚证需要带几张照片
视频回答
秦昊律师
回答于 2022-03-18
3点赞 295评论
今年又有!中国政法大学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到底是咋回事?
这种事情并不是第1次发生,比如说在19年的时候,苏州大学就有68名研究生放弃入学。20年的时候,太原
好的情感需要互相成全
回答于 2022-09-21
1评论 817浏览
大帝太阳鲸--无尽朗日万个账号,找回包赔,一键估价。
武汉烽烟科技广告
同为相声名家,为何马季被称为相声大师,马志明却“籍籍无名”?
同为相声名家,马季被称为相声大师,马志明却籍籍无名,这主要是马志明比较低调,而且马志明的艺术成就远不
娱乐场锁
回答于 2022-10-02
17点赞 34评论
车损险包括什么
视频回答
长海说金融
回答于 2022-03-31
283评论
邀请你来回答
流感**哪里可以下载到?
** 影视 回答
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这个人的动作、表情、态度、习惯、特征等都是他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理解的表露。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蕴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而他自己似乎也对此深信不疑。我们仿佛能听到它向世人宣告:世界就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的,而我就是这个样子。
经过个体心理学专家论证:对于每个个体来讲,生活中的多数问题都可以包含于 社会、性别及职业 这三个领域之内。
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生活意义”是有标准的: 他们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够共同享有,是共同的意义,是可以被很多人确定为有效的意义 。
生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引发别人的关注和兴趣,并与他人进行互惠合作。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行为会被同伴的兴趣所影响,每当他们遇到挫折时,都会找到最合适的方法,那就是避免和他人发生利益上的正面冲突。
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任何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以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的方式而完成。因此,只有理解正确的“生活意义”是在于贡献自己的力量之后,才能成功的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一定要开拓新的生活,我们有能力这样做,同时,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非我莫属!如果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采取合作的形式来面对生活,那么人类社会必定会不断地进步。
我们是单个的个人,对自己的行动要负责,要找到我们人生的意义。
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
不能自发地作为,不能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感觉与想法,以及因此而必须做作虚伪,这些都是感到自卑与懦弱的根本致因。
从广义上讲,出生只是生的开始,个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是自己不断诞生的过程。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心灵和肉体归根结底都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都是生活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在将生活视为一个整体的基础上来了解他们的关系。
人类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一定会有长远的发展,人类也会为自己所定下的目标而努力,以便巩固人类在所处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在每个个体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除却一切向部分目标迈进的行为之后,我们还有一个较为单一的动作,那便是: 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想要获得一种安全感、想要一种稳固的地位。 这样的安全感是指:我们已经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最终的胜利。由于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所有行为都需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心灵和肉体似乎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不得不发展,最终成为整体的。
为了达到安全的既定目标,在我们心里深处,必须让目标的形象更具体一些,因此要计算好安全限度。并且要保证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才可以靠近它。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他会保持某种错误,当假如连明确的目标都没有,这压根就不能产生行动。
一切心灵上的偏颇,都是在选择行动目标时产生的错误。
当一个人定下自己的目标后,感情就绝对不会与其生活方式背道而驰,这个时候,感情会为了现实需要而主动去配合个体发展。
愤怒只是控制一个人或某种情境的一种方式,任何人都不会因为产生愤怒时的生理状况而得到满足感。我们必须承认,心理学有研究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象是:每个人的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需要以天生条件作为基础,然而,我们的目光却集中在如何运用这些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上。
在一个人人生最初的4-5年里,我们关注的是构建灵魂的整体性,并将灵魂和肉体联系起来。我们会利用遗传和后天环境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们进行修正,以便以此作为目标来获取个人优越感。在第五年圆满画上句号的时候,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了定局,比如它赋予生活怎样的意义,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它达到目标的方法有哪些,他的情绪是怎样的,等等。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些都可能改变,但是,改变的前提是他必须重新前形成的错误模式中摆脱出来。就像就是他之前的所有行为都和他对生活的态度相一致,同样的,现在的行为也需要和他对生活的新态度保持一致。
个体是通过他的感官来了解外界环境,并从中捕获信息的。因此,从一个人如何训练自身可以看出:他希望从环境中捕获哪些信息,以及他将怎样利用这些经验。倘若我们注意他们观察和聆听的方法,以及哪些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他们,也就是说,他们的举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一个人的举手投足,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身体受过什么样的训练,以及他怎样利用这些器官来选取他要捕获的信息。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是被其认定的生活意义所限制的。
身体的发展是受到心灵影响的,他可以把反应心灵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在个体心理学领域内,我们关注的是统一的心灵,是灵魂本身。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个体赋予自身及所处世界的意义,以及他们的奋斗方向、目标、生活方式。到目前为止,通过观察个体的合作能力来判断他们的心理差异,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节定义: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做自卑情结。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自卑情结会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眼泪、愤怒、歉意等。 因为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困难所带给他的只剩下彷徨、犹豫和退却了。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一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而这种生活意义往往不只停留在口头上。
优越感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推测中确定下来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去想,是生活奋斗的目标。
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只有那些在为自身奋斗的同时可以有利于他人的人,才足以对付并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他们前进的方式也是对他人有益的。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方式为人处世,就会发现,我们可以轻易的让他们悔悟。合作是人类最大的共同点,也是人类衡量价值和成功的基础。很多合作都是对人类有益的,比如对思想,目标,行为和个体特点的要求。
某种自我限制的联系及排斥某些可能性是和真正的补偿作用相契合的。比如,一个哲学家想要思考和创作,就必须远离社会。然而,如果社会责任感是其优越感中的一部分,那么,他的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第四章 早期记忆
在记忆中,最关键的是他能够回忆起来的最早的事情及他所采取的描述方法。最初的记忆是一个人人生观的雏形。通过最早的记忆,我们能够看出他发展的起始点究竟是什么。
第五章? 梦
在睡眠中,我们不需要再做什么,而只要存在着就行了。在睡眠中我们没有目标,于是可以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无需像在白天要达到某种目的时那样,按照人人预想的面目看待世界。我们可以说在睡眠时无意识占主导地位。无意识并没有什么神秘,它不过使我们认清了在清醒状态下弄不清的东西。
梦是一种新企图,梦的起因是一个人想要将个人生活方式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却又不喜欢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需求。主宰梦的是生活方式,它注定会引起一个人所希望的感觉。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行为特征中发现他梦中出现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否做梦,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一样的,而梦对于个人生活方式来说,是一种支撑。
从梦的结构和运用来看,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欺骗自我的行为。
梦的目的在于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骗。倘若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受到梦的干扰,梦也就不能再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状态。我们在做事的时候遵循常识,而不是通过梦来寻找启示。如果我们了解了梦,它的目的就会消失。梦的作用是将现实问题和生活方式连接起来,生活方式理应与现实进行对接,而不是被加强。然而,虽然梦是千变万化的,却可以显示出一点:我们每个人都会依据不同的情况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加以强化。所以说,对梦的解释都是出自个人观点。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女儿成为一个很好的母亲,我们必须让她认识母道,让她有兴趣为人母,把做母亲作为一种是创意性的活动,并且,在之后的经历中,不会对她所要扮演的角色感到沮丧。
在我们文化氛围中,常常忽视母道的作用。倘若我们是重男轻女的,而女性的角色一直处于劣势的话,女孩就不会对未来的角色感兴趣。任何人都不会满足于附属的地位。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女孩婚后该孕育子女的时候,她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排斥,她们不想生孩子,也不会憧憬孩子的美好未来,更不觉得教育孩子是有意思的、创意性的活动。或许, 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却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它。
其实女性对于母道的理解和态度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是在很多地方,女性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并且被放在从属的位置。孩童时代的男性总是把做家务看成是一种奴役性质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做家务事有损尊严。人们很少认为女性做家务是对家庭的一大贡献,而是将它看作一种苦役。 假如一个女人能够将家务事看成是一种艺术,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来丰富周围人的生活,她就可以让家务成为自己一向拿手的工作。相反的,如果我们把家务看作一种卑微的劳动,那么我们就会对它产生排斥的感觉,更谈不上如何证明以下观点了:男女是平等的,女人应该得到发展自己潜力的机会,潜力是需要社会中进行挖掘的。 社会感会指引一个人排除各种外界的限制因素。
假如我们歧视女性,家庭的和谐必定会受到不良影响,一个对孩子完全不感兴趣的女人,一定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关怀、了解孩子。如果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她就不会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她与孩子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她总是想要证明她的能力,而孩子却成了她证明自己的阻碍。如果我们找到生活中典型的失败母亲案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产生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母亲没有尽到该尽的责任,她给孩子的人生起点是不愉快的。如果我们都有一个失败的母亲,既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那么,人类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
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直到孩子正是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辨别他的目的上,而不是找出导致他害怕的原因。任何被宠坏的儿童都会害怕一些事物,而后害怕也仅仅是他们吸引注意力的一种方式罢了。结果,这样的心理变成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稳定模式,他们以此来实现与母亲的亲密联系。所以说,那些胆小的孩子通常都是被宠坏的,并且希望一直被宠爱。
父母的对错我们是无法说清楚的,如果说他们不同意儿女的婚事,完全可以在婚前阻止。然而,一旦结婚了,就只能往好的方面努力:尽量让儿女过的幸福。如果说两个人的结合并不是门当户对,女方的条件较差,那么丈夫应该心怀宽大,而不是闷闷不乐。他可以认为父母的看法不正确,并且尽力让父母接受妻子。夫妻之间的事自然不必经过父母的批准,但是如果大家能够和谐相处,并且双方老人都能够给予祝福,岂不是更好?
如果说一个父亲能够与他自己的父母、姐妹融洽相处,就可以为孩子树立好的合作榜样。虽然孩子总有一天有他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让他认识到,人应该融入家庭,而不是和家庭决裂。
有一件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让他明白, 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有很多值得他去珍惜的好朋友。
家庭中融入了社会感,在与人合作方面,他将成为家庭成员的榜样。就像双方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也不是什么坏事。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交往范围,而且应该做到不让友情影响到家庭关系。 我并不建议夫妻整天黏在一起。而是说他们应该学会融洽的相处。
如何获得美满的婚姻和缔造幸福的家庭?为人夫者有一个首要原则,那就是对另一半的喜爱。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丈夫是否爱自己的妻子。如果他爱妻子,就会爱屋及乌,同时也会竭尽全力地为他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我们可以从情感上来判断他们是否爱着彼此,也可以判断出他们的关系是否和睦:他一定是一个好的伴侣,他一定会努力改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他一定有逗她开心的能力。当夫妻双方都认为家庭的幸福大于各自的利益时,才会一起奋斗,和睦相处。他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在教育之前,先要了解孩子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并且回答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孩子接受我们自以为正确的观点。我们要博取他们的信任,并引起他们合作的欲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如果我们遵循这样的原则,就不会偏离轨道。此外,父母大多不希望孩子从外界了解到有害的性故事,其实这是庸人自扰。只要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合作训练的孩子,是不会被那些有害的信息影响的。而且,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孩子是很敏锐的,一个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孩子。是不会轻易被影响的。
父母双方都不可以在家庭中太凸显自我。如果父亲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成功者,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他们会觉得生活是无趣且沮丧的。所以,通常名门子女都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如果父亲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就不能太高调,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会犯各种错误,最更糟糕的一种就是认为遗传因素是可以限制孩子的发展,这只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管教失败的借口罢了。由于这个借口,他们不必为自己对孩子的任何影响而担负责任。我们应该抵制这样一条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个教育者如果将遗传作为限制儿童性格和智力发展的原因,那么我们真的无法期待他们能够在岗位上做出多高的成就。假如他发现他的心态和行为能够对孩子造成影响,他就不会再用这样的借口来推卸责任。
脱离社会环境的“善和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些都是人类在社会中与人相交往的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判断事物的标准,无非是妨碍还是顾全他人的利益。孩子降临于世之前,并不能接触到社会环境,而在出生后,他的潜能就有可能让他朝任何方向发展。他所处的环境,或者是自身感受到的各种感觉,以及对于这些感觉的解释,是他作出决定的主要依据。另外,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小看的。
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第八章? 青春期
青春期的行为大多是由于想要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已经成人、具有男子气概或者女人味而引起的。儿童对成长的看法决定的他们的具体行为模式,如果他们认为成长就是获得自由,他们就会开始反抗大人的管制,有时候孩子开始学习抽烟,说脏话,或者晚归。
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第九章 ? 犯罪极其预防
任何人,包括罪犯在内,都是在这条线的范围内追寻梦想,追求稳固地位的,在不同个体的梦想或目标中会有很多差异或者变化,作为罪犯,他们总会将个人优越感作为终极目标。他不愿意与人合作,他的目标对别人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社会需要各种能够互相合作的个体,他们互相依赖,互相协作。然而这一放身上一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社会目标。
早在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清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这说明个人典型的生活方式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轻易的发生改变。人格是存在于生活方式之中的,如果想纠正一个人错误的行为,就必须要了解他在构建生活方式的时候究竟放下了怎样的错误。
罪犯的合作能力一般都是有限的,他们无法对他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现实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后,他们就会犯罪。他们的合作意识会在问题无法获得解决时彻底崩溃。如果我们审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罪犯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能发现,在我们整个人生中,只存在社会问题,而只有当我们乐于合作,并喜欢与其他人交流时这些问题才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为占有最多的。这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嫉妒、贪心;最终导致人内心的虚弱和自卑。他对于自己估价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有三种儿童是不容易与外界合作,并且容易产生问题的,第一种是身体残缺的孩子,第二种是被宠溺坏的孩子。第三种是被冷落的孩子。
罪犯身上所存在的抵触合作的思想和做法都会长期存在于他的意识当中,很久都不会被改变。这样的思想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儿童4~5岁的时候。在那个时期,有一些事情的出现阻碍了他的发展,使他对别人无法产生兴趣。我们已经证明并描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如来自父母、同伴的影响,来自社会偏见的影响,或者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从而使他在对他人产生兴趣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我们还发现,无论是怎样的犯罪者,无论是犯了什么罪,他们之间都存在一种共性,那就是他们一般都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不懂得合作之道,并且对他人缺乏兴趣,对自身的兴趣也不关注。如果说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对这一方产生一些好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除此之外,其他的办法都不会有效果。
第十章 ? 职业
一个女人如果将母亲作为生活的天职,并对人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那么,她也和其他人一样,在我们分工架构当中占有令人崇敬的地位。假如他一直对孩子的生存发展保持相当的兴趣,并且利用自己的角色努力让儿童发展为一个健康的人,假如她成功地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整个社会中,并且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母亲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人们经常贬低妇女因为行使其母亲角色而做出的贡献,并且很多人误以为母亲的工作是卑微的,是没有社会地位的。而她们通过认真工作所获得的报酬也并不是以货币的形式直接体现出来的,甚至,那些全职母亲在经济方面还必须依附于他人。可是,评判一个家庭是否美满的时候,父母的工作其实是平等的,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无论妇女是在家中当全职太太还是外出工作赚钱,作为孩子的母亲,她对家庭的贡献以及在家庭中所应该享有的地位和荣誉是与丈夫同等的。
第十一章? 朋友及同伴
人如何才能在这种社会现象之下感到有安全感呢?第一,他必须要有财产,比如衣服及房地是其财产之一部分,他如拥有的愈多,安全感也随之欲强,如果没有财产或失去了所有的,则他自己和他以外的别人都会觉得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其次是权位及声望,此两者一方面是视同个人财产之另一部分外,也是他在与人竞争之中成败的关键,被人赞赏及有驾驭人的权力,是稳固及增加财产的象征。
对于为什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特别平凡而普通的一员,并且要随时关心其他人,我们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论述。我们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父母之间也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而他们对外界的态度也应该是和善的。只有当父母做到这点时,才会让自己的孩子认为他们在家庭以外也可能有很多能够信任的好朋友。
我们也赞成这样的想法:在校园里,我们应该让孩子认为班级是一个整体,而自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要帮助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和谐的朋友关系。
其实,无论是在家里还是校园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为更高层次的目标做充分的准备。我们的所有目标都应该集中在孩子身上,努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让他们变成社会中平等的一个个体。也只有达成这样的目标后,孩子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令人振奋的勇气,从容不迫地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愿意为他人做贡献,增进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假如一个人感觉到周围环境中有很多人都是他的朋友。他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婚姻,及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他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他就不会认为自己不比不上其他人,就不会被他人所击垮。如果这样,他就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友善的力量,并且无论身处何处,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会从容淡定。他总能够遇到喜欢的人,能够将自己遇到的困难一一解决。他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力量:“我可以主宰这个世界,我一定要努力奋斗,不可以畏首畏尾。”他能够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他所经历的时间只是人类历史中非常短暂的一小段,他只是人类过程中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他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个用合作来寻求共赢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财富,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世界上虽然存在很多丑恶的东西,会有很多困难、悲伤,然而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它是有自己的优缺点的。面对这样不完美的世界,我们要努力去改造和完善它。我们可以推断: 假如每个人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都能拥有正确的心态,并找到最合适的途径,那么,在改变社会的工作中,他就能够做到尽职尽责了。
所谓尽职尽责,就是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这个世界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可以带给他的最高奖励,就是他一定要成为一个好的劳动者,与周围的人建立平等友爱的朋友关系,在爱情或者婚姻中做一个好的配偶。总而言之,他一定要向世界证明,他是一个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是人类友好的伙伴。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婚姻是:这样的婚姻会让你觉得自己充满价值感,自己是无可替代的。另一半非常需要你,你所做的都是对的,对于另一方来说,你就是一个合格的配偶。并且还像一个好朋友。
MBTI性格测试 ISTJ型适合什么职业
人,不同于自然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每一个人追求他们自己的自觉期望的同时而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通过理想人格的范导而形成塑造自己的人格。那么,什么是理想人格呢?所谓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理想人格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一定的阶级意志和时代精神。理想人格高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是现实人格的升华。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唯有如此,它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成为人们完善自己人格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电视连续剧《渴望》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厚爱,以致在它播出时,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情况。这是因为这部电视连续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人们心灵深处蕴藏的“渴望”:对真善美人格的追求,对现实人格中假恶丑的痛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也不会泯灭人们追求真善美之心。恰恰相反,人们对真善美理想人格追求的脚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
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人类孜孜不倦的崇高境界。早在2000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柏拉图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人通过理性观到理念本体世界,灵魂达到了真善美统一的境界。而康德写了三本著名的批判作品,建构了一个真善美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影响甚远。《纯粹理性批判》解决我能够知道什么,以求得真理;《实践理性批判》解决我应当做什么,以求得善。康德用判断力的理论沟通两者,写了第三本《批判》即《批判力批判》,人类理性表现为批判力,自然向人生成,以求得美。
1.理想人格中的“真”
从著名哲学家特别是康德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难找到认识真善美本质的思想线索。“真”解决我能够知道什么,属于认识论范畴。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人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是工业和科学,是“物质群众”利用“物质自然”进行的“物质实践”。人在认识客观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其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掌握的知识和真理越多,就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些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丰功伟绩的人们,例如牛顿、爱因斯坦,总是受到人们的无比崇敬。知识和真理作为智慧力量在理想人格中占有重要一席,这是应有之义。
2.理想人格中的“善”
理想人格中的“善”解决我应当做什么,它的本质是以人类社会内在关系为准则的道德价值。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物,与动物那种无意识的生命活动相反,人在自己的活动之前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即有目的。从价值论角度看,在人的主体活动中,总有一定的价值目标存在。人们总是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超越现实的规定,并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成为合乎理想要求的人。“应当做什么”体现了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真与善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两者又是可以统一的。柏拉图认为善本体不仅是道德和道德观念的来源,也是万物的本源,他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了。而在中国哲学中,真善是一个重要特色。中国哲人认为至真的道理就是至善的准则,求真即求善,不能离开善而求真。如果离开善而专求真,结果只能得妄,而不能得真。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认为致知与修养密不可分,对宇宙真理的探求与人生至善的达到,是一事之两面。穷理即是尽性,崇德亦即致知。
黑格尔有句名言:“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以及依据这种认识对客观现实的能动改造。这也就意味着善是主观目的和客观现实的一致。列宁在评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时指出:“‘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是人的实践要求的外部现实性。”“善”与“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最大的善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并运用这些规律去创造性地为社会、为人民谋幸福。向善必须求真,向善包含求真。
3.理想人格中的“美”
正确理解真与善的统一,我们才能认识理想人格中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而真与善的统一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马克思关于美学理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中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即“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这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亦即事物的“真”。第二个“尺度”,即“内在的尺度”,是指人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必然包含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真”,即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是“善”,即把握与实现主体的目的性。这种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构成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最基本的内容。如果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通过感性形象在对象中显示出来,这个过程及对象就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将导致人格的畸形,影响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这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情形。
西方理想人格中突出知识、智慧的作用,这无疑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西方的工业化文明也带来了种种弊端,突出的两个问题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人际关系的疏远、空虚感、焦虑感的增加或曰精神危机。而西方一些著名学者,例如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兹,把解脱精神危机,建设世界文明的希望寄之于中华民族身上。汤因兹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以伦理为本位
中华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以善为核心。西方文化是外倾文化,强调外在超越,强调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对外部环境的改造;而中国文化是内倾文化,强调内在超越,强调内省智慧。古希腊人专注于自然哲学的探究,刻意觅求宇宙的终极本体,以说明宇宙万物的发生和发展。在古希腊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自然崇拜占主导地位。文化源的不同特点对中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西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设计形成不同的侧重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伦关系的高度重视,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看作是治国之本,也看作是理想人格之本。黑格尔断言:“中国纯粹建筑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是可取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和追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设计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当然应是真善美的统一,这种设计和追求是建立在科学地反思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我们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人格因素中的智慧力量是必要的,西方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不仅要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要大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促进每个成员的自我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对于外国的东西和中国传统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兼收并蓄。西方理想人格中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道德,均应在摒弃之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不问青红皂白,把外国的东西都打入“另册”,这是不正常的。改革开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开放,也应包括精神文明的开放。但是,近几年来,有些人对于外国的东西一概顶礼膜拜,趋之若骛,而对中国传统的精华又不屑一顾,视而不见。这是错误的。我们应用的“解剖刀”,像庖丁解牛,作一番分解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设计和追求的理想人格与西方的和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有着“质”的区别,这种理想人格是和社会主义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真”的;它以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指导人们的行为,是“善”的;它是人类最美好的事业,是“美”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也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为此他要求青年学习、学习、再学习;提出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马克思认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证明。
应有人格是现实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中介
理想人格是值得我们追求和达到的人格目标,它与我们现实生活实际的人格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现实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我们还可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格概念——应有人格。
诚然,理想人格与应有人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代换。因为两者都以超越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都是必然性的表现。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严格地说,两者不能划等号。应有人格比理想人格更具体,更接近于现实,更具有操作性。如果说理想人格可能属于将来,并且距离现在相当远,那么应有人格属于今天的现实。应有人格指令现实中的哪些方面在今天已是必须改善或改变的,并以规范和命令的形式对现实和人的行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这些规范和命令在现实生活中有较强的操作性,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因此,应有人格的提出是社会成员道德活动的推动力,是改造当今现实的实际力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可表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个方面。
应有人格的“有理想”。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对内实行经济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我们的理想。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向资本主义私有化,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私有化与我们的理想,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是背道而驰的。在对外实行开放中,我们也要“冷眼向洋看世界”。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国家关系上处于和平共处状态,而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利用这种机会,加紧对我们国家展开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我们必须保持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中的有理想意味着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开放中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应有人格中的“有道德”。有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人格中的题中之义。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与不发达的生产力相联,要使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每个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没有亿万人民的献身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大踏步前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带来道德观念的变化,但没有也不可能带来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否认。竞争不再是道德的对立物,但竞争不能背离社会的道德要求;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不能见利忘义,泯灭人类良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私自利,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将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谴责。我们所说的有道德的人是指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就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要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而对社会的先进分子来说,应当具有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共产主义道德。
应有人格中的“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中包括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里,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对企业的命运生攸关。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等因素,当前青年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所减弱。“学富五车书呆子,生财有道小财主”,既然知识的多寡并不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中“流生”增多,不少青少年弃学经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的塑造必须强调“有文化”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改变生活中愚昧落后的社会风气。当然,我们所说的“有文化”也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中等教育改革中要重视专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人才的需要。
应有人格中的“有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离开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自行其是。遵纪守法,令行禁止,才能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没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就很容易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去打什么“擦边球”。另外应有人格中包含“有纪律”的内容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就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无法提高经济效益。中国长期以来是小农意识占优势的国家,许多人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旧中国曾被讥为“一盘散沙”,这是民族的耻辱。增强纪律性,克服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内容。
现有人格
与理想人格、应有人格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有人格。现有人格可分为两大类:病态人格和健康人格。
1.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表现为与社会和他人格格不入,对生活缺乏信心,悲观失望,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突出地表现为贪婪地追逐金钱,为了满足自己的金钱占有欲,不择手段,礼义廉耻早已置之脑后。80年代初,江西省一些地区出现了一股盗墓的狂潮。有一个农民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亲手挖开了自己母亲的坟,而这仅仅是为了一对金耳环。尽管在挖掘前还烧香、磕头、祷告:“不是为儿的狠心来挖掘你的坟,而是我不挖,别人也会挖。”但这并不能掩盖他贪婪的嘴脸和病态的人格。
病态人格需要矫治,而现有人格要通过应有人格的追求,走向和接近理想人格。而这一切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是联系在一起的,是通过不断进取,攀登道德阶梯,逐步完善自我得以实现的。既然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那么中国一代新人的人格塑造将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奠定基础。
2.健康人格
人格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求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格的健康。因此,健康人格成了人类永恒的话题。什么是健康人格呢?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杜·舒尔茨认为:“健康人格是什么?迄今为止,我们确实不知道是什么构成了健康的人格。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工作的心理学家,一致的意见是很少的。关于健康人格,有足够写满一本小册子的定义。在我们认识的当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完成的最好的事情,是研究那些看来是最完善的心理健康的概念,看一看关于我们自身,这些概念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尽管给健康人格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是困难的,但杜·舒尔茨还是列举了7种西方人格理论家关于健康人格的模式,即奥尔波特的:“成熟的人”;罗杰斯的“功能完善的人”;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荣格的“个体化的人”;弗兰克的“超越自我的人”;皮尔斯的“此时此刻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能够而且必须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环境特征,相信人自身中有扩展、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的实现就成为健康人格。在众多研究健康人格的学者中马斯洛是研究最深入最系统的一位。他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这10条标准被许多人认为是健康人格的标志。直接描述健康人格定义的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和特德·兰兹曼认为,健康人格是人的良好的行动的方式,这种方式由理智所导引并尊重生活,因此人的需要得以满足,而且人的意识、才智以及热爱自我、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能力都将得以发展。从西方人格理论家们对健康人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他们不仅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认知、情感、价值、道德、审美等要素整合良好,身心系统经常处于平衡、稳定状态,人格和谐统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下人格可以改变。青年期是人格的第二次重建时期,即人格的再造期。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优。以大学生为例,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0.23%。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抓紧人格塑造的有利时机,促进青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健康人格的塑造
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个体通过吸收一定的文化,经过自身主观努力和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使人格逐步健康的过程。在我国深化改革,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提高民族素质,其意义更加深远。健康人格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发展问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有一段颇富深意的论述:“个人心理态度、价值观朝现代化改变同时会伴随着行为方面朝现代化改变。这些行为的改变,能给导致国家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制度赋予真正的意义和生命,并持久地支持住国家朝现代化方面的转变。”
人格发展与改变决定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改变。因此,党和政府应积极面向于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康人格和进取开拓意识的社会成员,大力改善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抓起,综合治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富有生气的社会风气。制订行之有效的公民规范,使人们在合理有序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和学习。用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地向应有人格靠近,让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成为主导社会思潮的大气候,并成为永久的习惯意识。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改革开放后,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在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涌进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凭心而论,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并不都是腐蚀剂,它里面也有民主性的精华和颓废精神垃圾之分。对于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务必要积极学习吸收消比。
本世纪初,清王朝的末年,中国一批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积极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是带来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动摇了皇权专制观念,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随之而起的和五,把去旧革新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顶峰,把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物——请进中国,很快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直至伟大坚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所以,学习西方社会的长处,对我们具有作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人格理论的涌入,对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激发中国人的革新创业意识则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说,开放地有选择有目的地吸取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中的精华部分,是丰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必须坚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处理问题的优良传统。对于西方文化中颓废腐朽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抵制,防患于未然。鉴于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论”。对任何先进文明的学习都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认识过程,渐进地吸取其合理的内核,决不能一次性到位。反过来说,中华文明固然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落后东西,但它里面更有一些富有活力的精神养料,我们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更有生机与活力的文明。一句话,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树立长期曲折的辩证思维来对待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这个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由具有健康人格品质的一个民族共同完成,反过来,这个光荣艰巨的劳动过程也是培养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二者共同向理想的境界迈进。
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主体对系统理论的学习。对此,党和政府,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力量要齐心协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应有人格和理想人格的理论建设,大量投资于精神文明建设,大量出版精神修养方面的书籍刊物,组织社会各界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学习讨论。对干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建树者,及时给予权威性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这样做,其目的在于使全体社会成员对健康人格的理论认识达成共识,形成理论学习的热潮。不仅如此,还应使系统理论的学习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实践是培养与塑造健康人格的直接课堂和应用天地。健康人格是社会生活实践对个体社会成员精神素质的要求,是个体人类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健康人格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发的人格实践经过数代人的经验总结升华为理论性的智慧结晶,加上人类思维的复杂发达,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时代特征为准则,提出完美的理想人格标准,以此衡量社会成员人格的高尚与否。人格的这种社会实践性决定了塑造健康人格的主要和直接课堂理所当然是社会实践。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产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需求,提供塑造健康人格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使健康人格由抽象的道德教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品格气质;也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提供检验健康人格的场合,显示健康人格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号召组织人们学习系统理论,更要倡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发展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教育人们从身边周围的事物出发,留心注意,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努力向真善美的目标迈进。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留心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也要注意观察身边周围人物的人格表现,鉴别分析其优劣,作为自身人际交往的参考。我们90年代的青年一代,要立足现实,立足自身,放眼全局,放眼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检验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以健康人格的精神风貌迎接灿烂光明的21世纪的到来。
综上所述,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经验,面临的需要克服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我们在珍惜现有大好局面的前提下,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外优秀人格理论,吐故纳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健康人格方向奋勇前进,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什么叫后现代?有急用啊~~
ISTJ适合的职业有会计、建筑工程、律师、**制片、建筑设计、卫生健康及事务性工作,或那些可以充当监督与管理的角色。
因为ISTJ在能使他们在组织和准确性方面的才能得以发挥的职业的性格匹配度较高,因为他的职业性格特征就是行事坚定,按部就班,对所管理事务,关注细节,小心谨慎,习惯适时适地地安排事情,忠于承诺,言出必行。偏好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工作努力并关注事实和结果的人,喜欢提供安全感、以稳定步骤予以奖励、结构化的、有序的、看重工作能力、能考虑个人隐私的环境。
ISTJ人格简述及职业优点
ISTJ型的人非常尊重事实,认真的,安静的,通过专心和投入来获得成功。实践的,传统的,实事求是的,合乎逻辑的,现实的,可靠的。注意事情的组织性。责任感强,对责任有强烈的感情,下决心做某事就会稳定地工作,而不会抗议或分心。对生活中的组织、家庭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视。他们用稳定的能量工作来固定、按时的履行他们的义务。他们几乎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看来必要的事情。但是,对他们没感觉的事情却犹豫不决。
职业性格优点是极可信赖的。他们对事实具有全面的、现实的和实事求是的考虑。对任何与数字有关的事实,他们都有很好的吸收、记忆和使用的能力,且注重它们的精确性。不辞劳苦、有条不紊、努力工作、周到彻底,对细节和过程精心谨慎。如果他们正在主管某事,那么他们现实的判断力和对过程的看重,会使他们谨慎而且始终如一地收集一切必要的事实来证实他们的评价和决定。从过去成功的经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精通工作中哪怕是最细微的要素。
ISTJ型的人的人格特征
他们主要将他们的感觉用于内部,那里是他们信息的仓库,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现状,因此,ISTJ型的人普遍喜欢独自工作,并对结果负责。然而,当工作的公正性是必要的,当他们的角色被明确定位时,当他们履行分配好的任务时,他们也会乐于在团队中工作。
他们习惯运用思考来做决定,运用客观、合乎逻辑的方法。对他们的观点是清楚、坚定的,因为他们达成目标运用的是以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逻辑准则。他们相信有标准的程序存在,因为他们正在使用。只有在事实证明了会有更好的结果时,才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职业发展建议
除了眼前的现实,可能需要关注问题的更广泛的枝节,需要多考虑他人的因素,学会表达应有的感情,需要尝试新的东西以避免墨守陈规。建议多和愿意鼓励你发展和表达自己思考和感情人做朋友,这是很好的互补机会,因为如果对外的思考得不到发展,可能会过度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内部回忆,没有思考新信息时就会过早的做出过时的判断和行动,产生僵化——按照书本行事的状态。对ISTJ型的人,在他们不偏好的直觉和感情部分投入较少精力是很正常的,然而,如果他们过多的忽视了这些,他们可能会:
看不到对趋势的广泛的分支和权益的方法;
注意力过多集中到逻辑上,他们不会重视别人的影响;
不会适当尊重他人的友好和亲近的需要;
在重大的压力之下,ISTJ型的人不会有他们习惯的冷静、合理的判断,并且会产生突变——想象出许多对自己和他人不利的可能性;
如果他们期望任何人都象他们那样具有逻辑性和分析能力,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他们会冒这样的风险,即将他们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人或藐视弱者;
如果思考停留在不发达状态中,面对问题时可能会退缩,而只关心他们自己对感觉印象的内心反应,难以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精神活动成果。
尼采提出的超人哲学是什么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作者:沈语冰
让我们从一开始就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我们对现代主义缺乏一个充分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许多为后现代主义所作的论辩变得似是而非,许多被冠以后现代之名的东西,都直接来自早先的〔现代主义〕作家。”1)
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又如查博特所说,“人们甚至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一定数量的人们显然相信,文化在某个时刻的断裂已经出现,其标志可以从我们文化活动的整个范围内被察觉到。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质与假设中的断裂的时间达成共识,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画它对于我们的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意见。”2)这种独断论不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为人所恶。桑托尔(F. F. Centore)就指出:“后现代主义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非官方的国教,一种新的救世神话,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个好公民都必须遵守。事实上,不追随这一自由共识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诸如激进的解释学、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为名,当下的正统教义教导人们现代世界(1600-1945),已随着上帝的分崩离析与客观科学一道,永远地过去了。应该代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的不定形的过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种更加激进的解释模式。它坚持每一种东西只是现实的一个隐喻或象征,而现实并不存在。每一种事物都是历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与宗教都只是时间性的、暂时的与神话的。创世的不是上帝的言,而是解释学——中途与终结当然也不例外。”3)
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这一点特别值得一提。某些天真的后现代主义者相信,我们“已经进入”某个划时代的时期,在这儿,一切皆“后现代”了。而在中国,由于一些更加天真的后现代主义学者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介绍,以及自始就乱轰轰的“后现代理论研究”,以至于在日常意识中,人们产生了“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我们该怎么办?”式的无端焦虑,或是“我们应该绕过现代直接进入后现代”式的乌托邦狂想。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绝非西方一种社会现实,甚至不是一种思想现实。说它不是社会现实,是因为,正如贝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尽管与19世纪下半叶相比,经济、技术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仍然保持一样:私人资本对集体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西欧的社会民主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政府干涉经济事务的意义不断增长,追求最大利润仍是社会生产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在解释当下变化时务须小心谨慎,不能幼稚地把它们估价为划时代的转变的迹象。”4)说后现代主义甚至不是一种思想事实,是因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后现代主义就一直处于西方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驳之中。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一天也没有作为一种“思想现实”存在过,而是始终作为一个“问题”存在着。正如查博特所说:“他们〔后现代主义者〕假设我们事实上正在目睹某种真正的后现代文化的出现,而我想质疑这个假设。在我看来,某些被称作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事实上是现代主义本身内部的一种晚近的发展或衍变,这种说法至少具有同样的有似真性。我已经提出了一些论据来支持我的论点:(1)还没有令人满意的与普遍接受的后现代主义解释存在;(2)被称作后现代的许多东西其实直接来自现代主义;(3)对它的存在的大多数论辩主要都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枯竭的概括,特别是通过一种忽视了其作为第二级别的概念的性质的概括,来获得其最初的似真性的。”5)
最后,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因此,比方说,我们不能说架上绘画是现代主义的,而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视像艺术(video art)等等,却是后现代主义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不是媒介或材料,或具体样式的分别,而是观念的分别。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们得稍微绕一个弯。
我们已经说过,对“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以及“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文化的出现”的断言,往往伴以对现代主义的亡宣告。某些更为中立的作者,似乎更愿意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失败了吗?”这样的问题。例如加布利克。他在同名著作的开篇就问:“现代主义——这个一直被用来描述过去数百年的艺术与文化的术语——似乎正在走向终点。只要我们愿意认为一切皆得为艺术,创新似乎已不可能,或者甚至已不可取。我们在我们背后留下了一个成功与引起共鸣的创造性的阶段,还是一个贫乏与衰落的年代?现代主义已经取得成功了,还是已经失败了?既然多元主义已处于狂暴的境地,那么后现代主义为自由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空间,还是它只是黑格尔称之为坏的无限性的东西——它断言理解了一切,事实上却只是一种掩盖其意义的匮乏的虚假的复杂性而已?”6)
加布里克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概括为如下问题:“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社会而艺术?”他说:“任何一个试图面对现代主义的全部现实的人,即使到现在,仍然会陷于它的赞美者(那些捍卫抽象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与它的诽谤者(那些相信艺术必须为一个目的服务或相信艺术必须有用于社会的人)之间的交叉火力之中。”7)
加布里克解释说,在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高度现代主义阶段,艺术为了拯救其本质,非常有意识地割断了与其社会停泊处的联系,并撤退到自己的阵地。在这个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里发生的艺术的“解人性化”,更多的是对艺术家在资本主义与极权主义社会中的精神痛苦的一种回应。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短语事实上是一个唯物主义(materialism)时代所能维持的最好的理想,因为它是对唯物主义以及对一切都应该有用和实用价值的要求的无意识的抗议。”为了反对唯物主义价值观,而且也由于随着现代社会的宗教的崩溃而来的精神崩溃,早期现代主义者转向内部,转而离开世界,从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自我及其内心生活。既然有价值的意义不再可能从社会世界中找到,他们就转向他们自己来寻找这种意义。在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的思想中,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独立的纯粹创造的世界,它拥有自身的精神本质。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晚期现代主义开始吐弃不断增长的自我指涉的形式主义的例子,这种形式主义否认抽象艺术在社会框架中有任何持不同政见者的功能或意义。在经过了一个大多数前卫艺术家激烈地从社会主题或效果中脱离出来阶段后,许多艺术家开始对明星体制与狭隘的形式“运动”感到厌恶。“他们开始问自己一些大问题。当他们从他们的画布与钢铁材料上抬起头来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政治、自然、历史和神话。”(Lucy Lippard,美国与女权主义批评家)许多艺术家开始寻找绘画与雕塑的替代物,因为两者都可能为市场体制的机会主义与无情提供操练的对象。他们发展出了新的模式,诸如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等。非物质性与非恒久性是被用来化解艺术的物质化的主要策略,这样它们就不再是“珍贵的东西”,也不再是吸引市场的东西了。8)
显然,我们已经来到了当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些一方面旨在摧毁现代主义(如格林伯格)的狭隘性,另一方面又试图保持现代主义的批判性的当代艺术(即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究竟属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下的定义。我们已经在本书“导论”中界定了现代主义。在那里,我们回答了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以媒介为转移,而是一个以观念为旨归的概念。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当代艺术中这些批判性的艺术样式,仍然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惟当这些艺术符合这样的条件:即当它们坚持艺术作为一种分化了的文化领域的自主,同时,坚持形式限定(或视觉质量)的概念与党派性的时候。而当它们放弃这些概念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现代主义。因此,当代艺术中的这些新样式(还要包括装置艺术与视像艺术)属于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
当人们放弃那些现代主义的前提之时,人们就必然会提出接下来的问题:那么,它们是后现代主义吗?马丁·杰伊(Martin Jay)在总结阿多诺、贝格尔与哈贝马斯关于当代艺术的思想时曾经指出,假如我们更近一点来观察当代艺术状况的审美维度,我们将会看到同样的反分化(antidifferentiating)冲动在起作用。当代艺术中的大量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与行为艺术,使我们感到焦虑,因为“它背离了我们对于边界的感觉;在公共事件与私人事件之间,现实情感与审美情感之间,艺术与自我之间不再具有分别。”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可以被部分地看作是对于彼得·贝格尔所说的历史前卫艺术的一种非乌托邦的突降法。这一后现代主义背离边界的强烈倾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高级与低级艺术之间,文化与垃圾之间,以及博物馆的神圣空间与世俗的世界之间的差异的崩溃。特别是在建筑中(一直被广泛地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攻击力最尖锐的领域),查尔斯·詹克斯所说的“激进的折衷主义”意味着不同风格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差异的中断,同样也是“严肃的”建筑一直来优越于一种更为大众化的与粗俗的地方性的建筑(诸如那些罗伯特·文丘利在为拉斯·维加斯的辩护中大为赞美的建筑)的等级制的崩溃。9)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差别位于何处。但这仍然不是界定后现代主义的恰当时候。只有等到我们听一听那些以“后现代”自命的人的说法后,我们才能弄清楚,他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然后,我们才有望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较为贴切的定义。
尽管公开的后现代主义者蔑视理论或只是不屑于理论,但是一些人的思想,例如罗伯特·文丘利论建筑的思想直接针对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理论,因此对于解开这一新变化的基本踪迹是有帮助的。詹克斯以相似的方式并且更广泛地涉足理论领域。另一个****是奥利瓦(Oliwa),他是80年代初在欧洲、90年代初在中国颇有号召力的“超前卫”(trans-avant-garde)理论的鼓吹者。还有许多自我评论与接受采访的艺术家,如谢尔曼(Sherman)、杰夫·孔斯(Koons)、史坦巴哈(Steinbach)等等,都公开声称后现代主义立场。如果人们留意他们所说的话,如果人们能检验一下所有这些领域中的艺术活动的多样性,人们当能说明他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究竟为何物。莫拉夫斯基(Stefan Morawski)指出了后现代主义的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反前卫。后现代主义对关于艺术地位的沉思极其漠视,即使说不是抱有敌意的话。在这一点上,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不会有误,或者甚至是反智的。后现代主义经常自嘘最提倡宽容;但它绝不能容忍任何意识形态的贡献或末世论(乌托邦或解放的蓝图)。它质疑不断创新的追求,瓦解最好的艺术骑士乃媒介、表现手段与图像学等等的英雄的信念。相反,它同意艺术不是一种志业而是许多职业当中的一种。其合法性位于生产卖得特别好的商品。它不会等待反叛或超越。它坚持与社会的平均成员的最近距离的接触。审美的维度必须得到重述,要么以一种使人眼花缭乱的赝品的形式出现(令我们想到由市场提出要求的风格化了的设计艺术),要么以一种艺术家的自发表现的形式出现(这些艺术家使用颜色、声音、言词,否认完美的可能性,只想提呈一种似曾相识的对现实的模仿)。在一个没有中轴的世界上,在一个价值的真空中,根本的目标就是要为了快乐的原因而自由地“创造”。模仿画与戏拟成了见证当下文化垃圾的最合适的手段。而其来宾卡则是不知羞耻的折衷主义。10)
其次,后现代实践是高级文化的堕落,但却是一种有意的堕落,有意将自己下降到低级文化的水平。它想要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它使得它更具消费性,因此它利用叙事、熟悉符号与简单形式的种种好处。它的主要形式是态度与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可以任意地加以选择。社会现实在各个层面上都被当作异质的、片断的与偶然的东西加以肯定。后现代主义者坚持认为,今天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拥有法官的权力,因此艺术已经没有任何使命,而只是某种消遣。前卫艺术的所有原则都遭到质疑。绘画只意味着指向某种转瞬即逝的东西,而不作能否被记住的断言。图像学通常是陈腐的东西或只与人类的施虐受虐狂者的噩梦相关,它没有指称框架,因此也无法记住任何东西。观众对图画的需求要么以无视审美质量的匆促的爆发来适应,要么以模仿古典前辈的大师手法来满足。直截了当的折衷主义导致了对艺术尊严感的不信任和这样一种信念:一切都不过是商业化了的展出。R·朗哥(R. Longo)的图像经常借自杂志、报纸与**剧照。绘画应该始终是一种使用适当手艺的操作,以便使画家与对任何严肃思想漠不关心的幼稚的受众联合起来。它应该像一件礼品一样好懂,并且应该,正如奥利瓦所说,欢呼“快乐的虚无主义”。谢丽·莱文妮(Sherrie Levine)不断自我重复的照片复制,马克·科斯塔比(Mark Kostabi)不断重做莱热(Leger)的操作,孔斯对所有市场图标的复制,王子(Prince)的时髦的风格化了的图像,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并不是说这些艺术家之间没有不同之处。但是,所有这些作品都是由乱轰轰的现成品寄生性地加以复制而成的。11)
在建筑领域,平均趣味则深深地植根于地区的(民族的)传统之中,因此很容易将后现代主义误认为复活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产品可以由以下事实得到鉴别:不同风格,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被加以折衷主义地并置在一起,并通过现代主义的技术与最新的材料得到强化。立柱、柱廊、拱门重新复活了,空间里填满了树木花草与小喷泉,断断续续的线条受到欢迎,色彩被邀请跟形状相合作。建筑亦须有叙事:它采用过去的象征性符号,试图变得有趣而又热烈,这样就能皆大欢喜地受到观众的喜爱。在这一光谱的一极有C·摩尔(C. Moore)与他那些对遥远习语(比方说长廊)的俗丽的重塑,或是S·蒂格曼(S. Tigerman)的“雏菊之家”,一幢模仿与阴道的大楼;另一极则是明显精致的建筑〔如P·埃森曼(P. Eisenman)、H·霍莱恩(H. Hollein)与J·斯特林(J. Stiring)〕。他们激进地复活了现代范式,但却并不完全任其发展。他们的策略是一种“双重代码”,但是他们也赞赏有意识的手工制作,并嫁接以异质性、多样性,并通过小心界定的语义学(semantics),使高技术臣服于与大众接受者的情感联系。
莫拉夫斯基尖锐地指出,艺术的骆驼很难穿过这一针眼,假如成为一个艺术家的主要条件就是要成为一个遵奉者与受欢迎的人(比方说适应平均需求与趣味)的话。他怀疑科斯塔比、比得罗(Bidlo)、莱希(Lersch)与其他一些人——他们寄生于各种各样微观或宏观的引语中,不断生产悖论与仿作,对他们作品的空洞丝毫也不感到脸红——是否是一些吹破牛皮的艺术家。他的怀疑在一本名为《了结》(Endgame, 1986)的书中终于得到了证实。波士顿当代艺术研究所出版了此书,它评论了布莱克纳(Bleckner)与哈莱(Halley)的画,还有所谓的综合媒介雕塑家孔斯、奥特森(Otterson)与史坦巴哈,清楚地表明了,这些艺术家虽然清晰地意识到他们身处其中的文明的与文化的语境,却赞成普遍存在的商业主义拜物教。他们清楚地知道并且乐意屈服于商业街的需要与再生产工业。快活地处理成品成了外在的催促与艺术游戏的主要动机。购物,正如史坦巴哈公开承认的那样,是当今最好的旅游与窥*方式。孔斯的真空吸尘器可以被解释学一种文化真空的象征。对这些艺术家来说,他们制造这些商品,既没有任何忧郁,也没有任何愤怒或讽刺,他们只是普遍的商品化的一种符号而已,因此非常接近最广义的客户的期待与欲望。12)
莫拉夫斯基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及其实践者的典型姿态,以及对他们所培育的肯定性与无差异性,当然持坚定的批判立场。后现代主义艺术被指控为抛弃了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的雄心,它对审美价值的顽强的追求,它对文化与社会影响负责的良心,以及它的解放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的作品,并鞭策它达到最高的艺术成就。莫拉夫斯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既是艺术的批判,也是政治的批判。那样一种宣称崇高的无差异性并从艺术家的工作室与画廓以外的任何事物都隔离出来为主体原则的文化,只能产生平庸与无关紧要的艺术——同时却强化了商业主义精神。因此,莫拉夫斯基论证道,后现代主义在压抑人类对于生存的富有悲剧色彩的复杂性的敏感方面,在消灭人类对于超验与改善的追求方面,在把快乐主义的工具性提高到最高的、事实上是唯一的价值的立场方面,犯下了罪孽。
莫拉夫斯基的第二条战线瞄准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激进的反基础主义,以及对现代传统的所有方面所抱有的敌意。莫拉夫斯基不允许被拒绝的现代遗产的一个部分,就是对于揭示并把握现实的深切需要;正是这种现实奠定了插曲般的与碎片般的东西的基础并赋它们以意义。还有就是现代主义对于奠定人类价值与伦理原则的同样深深的关切。莫拉夫斯基怀疑后现代哲学家的方案的真诚性,特别是其可行性。他坚持认为后现代哲学家无法说明他们的假设;有意无意地,他们使他们的景观“绝对化”并偷偷地贩运他们自身的“绝对价值”的私货。现代哲学通常有意识地并公开地从事的工作,并因此也是向论辩与批判性质疑开放的工作,后现代哲学却偷偷摸摸地和迂回曲折地做了,并阻挡了自我批评与自我纠正的机会。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景观。莫拉夫斯基的刻画不一定是后现代主义的全貌,但的确抓住了要害。总结我们在各章中提到过的对后现代主义的描述与批判,我们可以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定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注释:
*这是拙著《20世纪艺术批评》“结论”的一个小节。
1、C. Barry Chabot, “The Problem of the Postmodernism”, in Robert Cummings Neville, ed., The Highroad around Modern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p.22.
2、Ibid.
3、F. F. Centore, Being and Becoming: A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 New York &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1, p.17.
4、Peter Burger, The Decline of Modernism, trans., Nicholas Walk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pp.32-33.
5、Chabot, p.27.
6、Suzi Gablik, Has Modernism Failed? New York &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4, pp.11-12.
7、Ibid., p.20.
8、Ibid., p.26.
9、Martin Jay, “Habermas and Postmodernism”, in Robert Cummings Neville, ed., The Highroad around Modern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p.100.
10、Stefan Morawski,The Troubles With Postmoderni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89.
11、Ibid., pp.89-91.
12、Ibid., p.93.
(沈语冰 学者 杭州)
邯郸市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了,要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的基础之上,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超人是对上帝的替代。
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上帝。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
“超人”的出现,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和英雄道德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在尼采看来,正如必须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以挽救人类道德的堕落一样,也必须呼唤出一种“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可悲的退化。“超人”是人类能够而且必须创造的最高价值的人格代表,是英雄道德的载体和人类发展的目标。他说:“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超人!”。①尼采歪曲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一切物种都创造出超越自己的东西,人也必然进化到超人。超人高于人犹如人高于动物,人只是超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条过渡的绳索。人或者走过这条绳索成为超人,或者掉下深渊摔归于毁灭,或者留在此岸退回动物界,成为超人是光荣的,掉下深渊摔是可敬的,退回动物界是可耻的。在超人眼里,普通人就像畜牲一样可笑。超人与现代人类的差别甚至比现代人与猿类的差别还要大。“超人”是天生的统治者,是宇宙的真正精华。上帝由于过分慈悲而掉了,超人就是尼采心目中新的上帝。
在尼采看来,“超人”至少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
超人是人类生物进化的顶点,是人类物种中最优秀的部分。他高踞于整个人类之上,而不能混同于平庸的群体,是人类、社会、民族不平等的见证。
第二
超人是天才,是真正的精华;超人具有极大的权力欲,他们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最有胆量。凯撒大帝、拿破仑就是超人的雏形。
第三
超人企图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而毫无胆怯懦弱的性格。他们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
第四
超人爱好冒险,以冒险为乐;他们专门选择强者与之斗争;他们在最好的朋友中寻找最凶恶的敌人。
第五
超人是一种至上的道德理想;超人本身就是真理与道德的化身,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和占有者;他们为人类立法,他们的意志,言论就是法律;他们的道德标准就是“我能做”,而不存在“我应当做”的东西。
第六
超人是绝对自由、自足而又自私的。超人最孤傲。他们傲视一切,远离群众,决不像燕雀那样结队飞翔,而是象雄鹰那样,张牙舞爪,独来独往,驰骋逍遥,没有任何朋友。
第七
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他们忍受着最炽烈痛苦的煎熬,拥有最强劲的意志力。最痛苦的天才最有希望成为超人。
尼采所说的超人,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常说的圣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把人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达到天地境界也可以称为超人。
超人是人类世界的最高价值目标,那么,如何创造出超人呢?尼采认为,需要适宜的环境。所谓适宜的环境是指超人成长所需要的险恶环境。环境越恶劣,超人的出现就越有可能,“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尼采说:“仔细审查一下最优秀、最有成效者的生平,然后反躬自问:一棵参天大树如果昂首于天宇之间,能没有恶劣的气候和暴风雨之助吗?外部的不善和对抗、某种仇恨嫉妒、顽梗疑惑、严酷贪婪和暴戾,是否不算顺利环境之因素呢?没有这种顺利的环境,甚至连德性上的巨大长进也不可能。”①由此,尼采毫不掩饰地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充满血腥气味的和恐怖气氛的超人之道:“我教你们超人的道路,人类是应该被超过的东西”。②不要左顾右盼,也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与不安,顺着强力意志一往无前吧,哪管它浮尸遍野、血流滔天。要逼得人们走投无路、山穷水尽,才有希望达到超人的境界。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其喻义是说,超人是对天国的否定,是对上帝的替代。
在尼采看来,超人从忠于大地的众生中产生,但超人并不是全体人类进化的结果,就像人类不是全体猿类进化的结果一样。整个人类好像一座蚁山,在芸芸众生之中,只有少数勇敢者,创造者,权力意志数量多、质量高者,才能攀援那悬浮于深渊之上的绳索而抵达光辉的彼岸,成为超人。超人是指未来的新人类,并不是指个别的伟人或杰出人物。超人从现存的优秀者的后代中产生,但不是现存的优秀者本身,历史上或现实中还没有出现过超人,尼采也没有把自己看作超人。他只不过是意识到了人类的颓废和孱弱之后,希望超人出现,呼唤超人来临而已。他认为自己至多是超人来临的预言者。如同猿类已经为人所超越一样,人类也将为超人所超越。超人是现存人类的目的和意义,现代人要积极地、勇敢地向超人迈进,这就是尼采超人哲学的主要底蕴。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邯郸市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房地产中介服务活动的,均应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市房产管理部门是本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并具体负责邯山区、丛台区和复兴区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工作。
各县(市)、峰峰矿区房产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房产管理部门的指导。第四条 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积极采取措施,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第五条 从事房地产咨询,经纪业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房地产及相关专业中等以上学历;
(二)有与房地产咨询、经纪业务相关的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经市房产管理部门统一考试,并取得了合格证书。第六条 房地产价格评估人员分为房地产估价师和房地产估价员。
未取得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证或房地产估价员岗位合格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房地产估价业务。第七条 禁止伪造、涂改、转让《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书》、《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证》、《房地产估价员岗位合格证》等有关证书。第八条 设立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章程和健全的财务制度和收费管理制度;
(二)有固定的服务场所;
(三)房地产经纪、咨询机构注册资本五千元以上,房地产评估机构注册资本十万元以上;
(四)从事房地产咨询业务的,具备房地产及相关专业中等以上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必须占总人数的50%以上;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务的,须有一名以上估价师或三名以上估价员;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的,须有三名以上的房地产经纪人。第九条 设立房地产评估机构,应由市房产管理部门进行初审,报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等级并领取资质证书后,到工高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同时须到市人格主管部门申办收费许可证后方可营业。
设立房地产咨询、经纪机构,由市房产管理部门颁发咨询、经纪资质证书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同时须到市人格主管部门申办收费许可证后,方可营业。第十条 属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房地产经纪机构不行受理委托人委托,居间代理房地产转让业务:
(一)已被人民法院查封、冻结的;
(二)在依法公告拆迁、改造范围内的;
(三)已抵押且未经抵押权人同意的;
(四)未依法登记领取房屋所有权证书的;
(五)共有房屋未取得共有人同意的;
(六)租赁房屋承租人未放弃优先购买权的;
(七)违章建筑;
(八)经鉴定属于危险房屋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禁止转让的其他房屋。第十一条 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承办业务,由其所在中介机构统一受理交与委托人订立中介服务合同。合同文本由市房产管理部门会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第十二条 房地产中介服务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当事个姓名或名称、住所;
(二)中介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要求和标准;
(三)合同履行期限;
(四)收费金额外和支付方式、时间;
(五)违约责任和纠纷解决方式;
(六)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第十三条 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执行业务,可以根据需要查阅委托人的有关资料与文件、查看现场,委托人应当协助。第十四条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业:
(一)直接从事房增吞吐业务;
(二)违反做人程序和价格标准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
(三)弄虚作假,故意抬高或压低标的物的价值或价格;
(四)索取、收受委托合同约定以外的财物,或者利用工作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与一方当事人串通,损害另一方当事人利益;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第十五条 未取得房地产中介资格擅自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的,由房产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房地产中介业务,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符合条件的,限期补办有关手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