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乔治转盘挑战-乔治探险记

因为事先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安全措施没有做到位,然后缺少一些常识,遇到事情沉着冷静。珠峰拥堵造成多人亡,用生命去征服自然是不是值得?看到网上关于“珠峰堵车”现象的讨论。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的边境地区,作为世界屋脊,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

印象中,这是一件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壮举,小时候在新闻上看到过登山队员将五星红旗插到珠穆朗玛峰,无比的的自豪。随着各种设备的成熟,和人们日益高涨的寻求刺激的需求,许多登山者和他探险家,甚至有一些非专业人士都把目光对准了珠穆朗玛峰。在拉萨和尼泊尔到登山季都会有登山大本营,尽管有向导带领,极寒、缺氧的环境下,还是常有意外发生。许多登山者的遗体留在了珠峰上,甚至成为了攀登珠峰的“彩色路标”。

用生命去征服自然这是一个伪命题。

有人称登珠峰是用生命去征服自然。古今中外,人类在不断的探索自然。钻木取火、各种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等,都是在用人类的智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界是无法征服和改变的。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不断探索。通过游历的形式也很多,无论是官方组织,还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很多探索的结果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加强了世界各个地方的联系与发展,而被载入史册。这些改变认识,改变历史的事件,尚且不能称之为征服自然。自发的攀登珠峰暂且定义为超越自我的挑战行为。

用生命去攀登珠峰值不值得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环境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为什么要登珠峰?”很多人会像我一样疑问,1924年在攀登珠峰过程中丧生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给过我们答案。

“因为它就在那儿(Because it’s there!)。”

用脚步丈量了这个星球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个中滋味,非言语所能尽述,唯体验过的人能懂。每个人都有梦想,完成梦想为梦想付出努力,甚至生命的代价,我们不能理解,却也应当报以尊重。

国内了解美籍奥地利裔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学者专家都有谁

乔治,夏威夷群岛上最后一只已知的阿卡蒂内拉阿佩克斯福娃蜗牛,于2019年元旦去世。夏威夷土地和自然资源部,

乔治蜗牛不会留下更多的银色痕迹在他的身后。据夏威夷土地和自然资源部(DLNR)称,这只14岁的冠军——他所属物种中最后一只已知的蜗牛——于2019年元旦被圈养致,西方科学家从夏威夷群岛描述的750多种陆生蜗牛中的第一种。这只蜗牛是以平塔岛加拉帕戈斯乌龟孤独的乔治命名的,乔治在2012年去世时也是同类动物中最后一只。

A.apexfulva蜗牛曾经在欧胡湖的科奥劳山脉大量繁殖。DNLR说,因为它们生活在比其他蜗牛海拔更低的地方,而且容易被采集,所以A.apexfulva经常会在夏威夷的leis落脚。“神奇的软体动物:奇怪和黏糊糊的蜗牛的”

事实上,第一次提到A.apexfulva要追溯到1787年,当时英国探险家乔治·狄克逊上尉降落在欧胡岛,并收到了一个上面有漂亮蜗牛壳的lei,DNLR说。19世纪的记录显示,这些蜗牛非常常见,一天就可以轻易采集到10000只。

“森林中丰富的任何东西都是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生物学家迈克尔哈德菲尔德(Michael Hadfield)告诉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例如,夏威夷没有土生土长的蚯蚓,所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陆生蜗牛分解有机物。

但是A.apexfulva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入侵物种吞噬了它们,例如老鼠、杰克逊的变色龙(肯尼亚土生土长的人作为宠物带到夏威夷)和玫瑰色的狼蜗牛,A来自佛罗里达的食肉蜗牛,20世纪50年代被用来吃农业害虫。换句话说,无尾猿非常好吃,几乎没有机会了。

因此,在1997年,科学家们在野外发现了最后10只无尾猿。这些蜗牛被带到夏威夷大学进行圈养繁殖,但是除了乔治,所有的后代都了。

和乔治,很容易理解,表现得像一个孤独的人。

“对于蜗牛来说,他有点隐居,”夏威夷无脊椎动物计划的野生生物学家大卫·西斯科说,告诉NPR我很少看到他在壳外。

蜗牛是雌雄同体的,所以严格来说乔治不是雄性,因为“他”有雄性和雌性官。但A.apexfulva蜗牛似乎没有伴侣也不会交配,而乔治(不幸的是)没有伴侣。

在2017年,科学家为了研究目的剪掉了乔治脚上0.07英寸(2毫米)的一块。目前,这些还活着的组织被保存在圣地亚哥冷冻动物园的一个深冷冻容器中,但一些新技术,如CRISPR,是否有一天能把蜗牛带回来,还有待观察。西斯科对美国东北部公共广播电台WAMC说,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没有出现。

“乔治的”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因为他在许多文章中出现过,数百名学童多年来一直在看他,”DLNR在声明中说,

夏威夷的其他陆生蜗牛也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战斗为了生存,气候变化和入侵物种影响着岛屿脆弱的生态系统。“KDSPE”“KDSPs”“我们都在哀悼乔治,我坚信,对这些本地蜗牛来说,希望仍然存在。”火奴鲁鲁伯尼斯PaaaHi主教博物馆的马尔科(或软体动物研究)收集经理Norine Yeung说。乔治的遗体现在存放在乙醇中,他告诉国家地理杂志请不要忘记他们。

照片:“左撇子”有壳蜗牛有“右撇子”的婴儿巨型猫头鹰和彩绘蜗牛:来自古巴的不可思议的生物照片:华丽的霓虹灯马来西亚蜗牛

最初发表在《生活科学》杂志上。

楼兰地图的故事梗概

从自恋而虚荣的假“博士”到奢侈的探险家

洛克最大的成就也许还在于与当地的军阀和土司头人搞好关系,这是他一切探险活动的基本保障,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自称为“洛克博士”。有证据表明,为了取得大学的教职,他曾伪造过维也纳大学的学历,尽管从未取得过正式的学位、得到过荣誉学位的他对“博士”这个头衔是多么地洋洋自得。洛克在云南的地理探险完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不到10年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他比金登·沃德和乔治·弗瑞斯特等植物学家和其他如法国的亨利·奥尔良等四方冒险家要晚,另外,从地域上来说,范围也主要限于滇西北,而英国的H·R·戴维斯少校在1894至1900年间曾四次到云南进行徒步考察,行程数千公里,对云南的地理与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金登·沃德和戴维斯少校早在洛克之前就探访过木里,洛克明明知道这一点,但膨胀的虚荣心却忍不住为自己贴金,在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吉尔伯·特格多斯文的信中他曾自豪和避实就虚地写道,“没有一个白人在2月末月蚀时曾踏足过木里王国。”虚荣心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白人至上主义有关,只要是白人没有去过的地方。阿尼玛卿山坐落在黄河上游的拐角处,顾影自怜的洛克在那里情不自禁地写道:“自创世以来,从没有白人站在这个地方”。这也许是那个时代所有西方地理与人文发现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这个有着优越感的白人却几乎无法与大多数白人朋友们和平共处,每次与白人朋友同行都是不欢而散。

在那时的云南,除了一条摇摇晃晃的滇越铁路外,自古以来惟一能在高原上畅通无阻的交通工具便是马帮,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洛克的马帮之旅为他们展现了一个神秘的领域。30年代曾与洛克一起在云南旅行过的埃德加·斯诺有过这样的感慨:“马帮,这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字眼,这蕴藏着神秘,蕴藏着不可知的推动力。”洛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常常携带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这对于野外生活则显得过于奢侈,斯诺曾写道:“洛克习惯于野外生活,他有种种巧妙的设备,可以帮助一个孤寂的漫游者忘记却自己已经远离家室,远离亲人,远离美味佳肴。他有许多天才的发明,如折叠椅、折叠桌、折叠浴缸、热水瓶等等。无怪乎他所到之处,当地人敬畏之余无不把他看作一位外国的王爷。我本人能侧身于他的侍从之列也深感荣辛……这种生活确有一种乐趣,现在我才理解了洛克对这种生活的热爱,率领着自己的马帮,享受着一种特殊的激动人心的责任感,因为你对你的手下人和你自己的生命要负责任,日出之前的一个小时出发,在朦胧的朝雾中骑马前进,徒步爬山,爬得你四肢筋疲力尽,在日落时分到达一个从未见过的河谷,不知道晚上在什么样的房间铺床睡觉,别的什么也不指望,只想安安稳稳地睡上这好不容易才挣得的一觉。这些都是最简单最原始的需要,但满足这些需要后所得到的兴奋和激动,却是那些常年居住在城里,只和大马路打交道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毫无疑问,洛克在云南的行走最初是以掠夺植物的商业目的为出发点的,当猎奇的目光扫过自然的风光和土著居民原始的生活状态时,他敏锐地认识到,这正是西方媒体所需要的“商业素材”,他挣到了钱,出了风头。而当他发现当地的民族文化所蕴藏的无穷魅力时,便请求《国家地理》杂志资助对纳西东巴文献的研究,但该杂志所关心的更多的只是读者的趣味和文章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而洛克的要求与这一切却背道而驰,于是断然拒绝了洛克的请求。此时,采集植物这项工作也到了“狡兔,走狗烹”的时候,洛克与美国农业部、哈佛植物园的合作关系即不欢而散,这使洛克十分恨透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冷酷与无情。尽管中国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但与欧洲残酷的现代战争机器相比,洛克认为中国的土匪和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是业余水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遥远的云南仍算得上是和平的乐园。

30年代初,洛克已完全没有了收入的来源,然而却义无反顾地变卖所有家产,带上所有用来养老的积蓄回到他曾咒骂不已的中国西南边疆,从此,他与赖以谋生的植物学分道扬镳,全身心地投入对纳西文化的研究。30年代后,洛克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昆明,为寻找民族研究的相关资料,他一次又一次地外出旅行,漫游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有时也回欧洲和美国。旅行是他的生活方式,有时这种生活方式的代价会变得不可思议,1936年2月3日,阳光明媚,洛克这天自己包租了一架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昆明号”从云南府飞到了丽江,在丽江停留几个小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为了在空中俯瞰高山和大地。抗日时期,洛克曾怂恿驼峰航线的美军飞行员带他穿越虎跳峡,并说虎跳峡只有12米宽,(现在的虎跳峡最狭窄的地方都有27至30米)并下命令低飞拍照,该飞行员后来回忆说,幸好当时刮起了大风没有低飞,不然洛克这家伙准会让他们送命。

从傲慢的白人中心主义者进化到孤独的文化相对论者

探险家的生活方式令他选择了独身,然而令他备感孤独的却是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没有人能理解他所做的一切,这项工作使他耗尽心血,经济上陷于破产的边缘,年老多病的他常常感到绝望,洛克常常在日记写道:“今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30年代末,他时常想到自杀,为了防止自杀,他曾要求美国住昆明领事保罗·迈勒帮他保管手枪。斯诺说他是乐天精神与孤独性格的奇妙结合,在经历悲观与绝望后,他往往很快会恢复过来。

洛克深知,在社会文化激烈的变迁中,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他的研究对保存这些东西至关重要,在研究纳西文化的过程中,孤独的洛克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947年《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在经历重重的劫难后终于出版,在该书的前言中,洛克深情地写道:“当我在这部书中描述纳西人的领域时,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美丽的自然景观,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森林和鲜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风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随我走过漫漫旅途,结下深厚友谊的纳西朋友,都将永远铭记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忆中”。

洛克十分同情西南的少数民族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蹂躏和歧视,1949年,在丽江的洛克终于看到了:“红色政权解放了各民族的人民,并宣布他们具有与汉人同样的权利”。但是作为“帝国主义分子”的他则不得不离开中国,此时的他为研究纳西文化已经倾家荡产,晚年的他只有靠朋友们接济生活,为了能使专著出版,他不得不先后变卖最后的“财产”——数千卷东巴经书。洛克继继续续停留在中国的27年间,经他的手收集的有8000多本东巴经书,后来分别收藏在欧美的各大图书馆。解放后,流落在丽江民间的东巴经书作为封建迷信的毒草被焚烧殆尽,而那些美丽的森林也在60年代崛起的森工企业的电锯下一片片地消失。今天,当我们再来评判洛克的功过是非时,难免不留下丝丝苦涩回忆。

洛克所走过的文化之旅不但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文化观,独来独往的他在临终前曾感叹到:“我曾经遭遇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那时候到处都无和平可言,一个国家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另一个国家。我所经历的磨难和忧伤不胜枚举:“诸如土匪的骚扰,艰难的长途跋涉,战争年代,爆炸,通货膨胀,霍乱,以及载有我翻译纳西手稿的轮船被日本军舰击沉在印度洋”。与早年的白人中心主义不同,晚年的洛克反对把外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任何一个民族,对于西方宗教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传播,洛克始终没有好感,他反对所有外来文化对这一区域的“污染”,这种观点有时甚至十分偏激和愤世嫉俗,洛克在《纳西人的生活与文化》里冷嘲热讽道:“在把纳西转变为信奉基督教方面,新教和天主教的传教士们都没有取得任何成功。没有纳西人愿意为外国传教士工作或参加他们的聚会。在丽江只有一个新教传教团,他属于圣灵基督教的变体。他们雇用四川的鸦片烟酒鬼作为助手,或雇用被西藏人半遗弃的懒惰的流浪汉。这些人一天之内就成了基督徒,过段时间又是喇嘛教信徒”。洛克又说:“纳西的生活娱乐很少,他们反对传教士干涉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违反他们非常谦和的生活娱乐。他们被告诫不饮酒,不抽烟,也不跳舞。纳西是一个温良谦和的民族,具有比大多数白种人更高的道德标准。”

可以这么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作者希尔顿东方式的香格里拉幻景存在于西方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中,在洛克看来: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土著文化才是真正的精髓,在遗作《纳西语英语百科全书》的序言中,他曾这样动情地写道:“我真正要感激的是那些纳西祭师,正是他们慢慢地打破了其隐匿的古老传统,耐心地开始教授我,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让我进入他们神圣的祭仪,进而揭开了存储在经书中的宗教内涵的珍贵价值。用这种文字,纳西人勾画出了他们的内部生活:自然界的力量激发着他们的情感,生与的永恒主题,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们对自然界的态度,自然哲理令人畏惧的力量使得他们与数不胜数的邪恶生灵搏斗——魔鬼、精灵、鬼怪,甚至是大小神灵。他们与神灵息息相通,并与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白人中心主义者进化到文化相对论者,这也许正是洛克与许多到过云南的外国人的不同之处。

这个西方人心灵的归宿是云南丽江,对于他来说,这不单是一个生活的恬静家园,同时也是他的精神家园,50年代他在夏威夷病重住院期间,此时的他已不可能回到中国,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1962年12月5日,洛克终于在夏威夷走完了他孤独的人生之旅。在他活着的时候和逝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人类学方面的成就并未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其专著也只有欧洲才得以出版,这个孤独者留下的只是一本又一本的专著,而在他的墓碑上只写着这样简单的几行字:

约瑟夫·F·洛克博士

植物学家——探险家

1884——1962

它就在那里

故事源于一幅实地绘制的楼兰地图。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西域地欧成为国际考古探险的重在对象,英国探险家乔治·德纳姆爵士深入楼兰故地,后留下一幅神秘的楼兰地图。

由于机缘巧合,地图被一分为二,一片由德纳姆的后人掌握,一片则落入痴为考古的上海滩大亨伦庭玉手中。

多年之后,随着《乔治日记》的发表,失落在荒漠深处的楼兰文物成为众人觊觎的目标,而两片地图就是抵达梦想彼岸的通行证。

于是,身世坎坷的文物大盗、居心叵测的英国博士、贪婪跋扈的俄国上校、凶残狡诈的日本浪人、割据一方的军阀以及妖治入骨的舞女等等,各类角色粉墨登场。

塞外孤城,罗布荒漠,无外不是他们相互倾轧的阴谋战场。

而在腥风血雨中,人性的光辉依然闪烁,经历了阴谋、仇恨与屈辱之后,仍开出了凄楚唯美的爱恋之花……

探索1971–1995有哪些世界记录?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见与不见》

它就在那里。

乔治·马洛里是英国有名的探险家。在1922年进行登顶珠峰,这次以失败告终;在1924年再次发起对珠峰的冲刺。在1923年为了募集1000英镑,马洛里在美国进行了演讲。席间纽约时报的记者又问了一个他回答过无数次的问题:

"Why climb Mount Everest—为什么攀登珠穆朗玛峰",

乔治回答道,"Because it’s there—因为山就在那里"。

1974:10月5日,来自美国的大卫·坤斯特第一次经证实徒步环游了世界。

他从1970年6月20日开始,穿越了四个大洲,共计23,250千米(14,450英里)。另外,据称美国人乔治·马修·席林于1897-1904年同样徒步环游了世界,但未经证实。

1975:5月16日,日本的田部井淳子成为了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1992年6月28日登上查亚峰(旧称苏卡诺峰)后,她成为了第一个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女性。

1978:格林威治时间5月1日上午4:45,日本探险家、登山运动员植村直己成为了第一个独自到达北极点的人。整个行程共770公里(478英里)。

他的探险始于5月7日,从位于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的爱德华角出发。

这趟探险有狗拉雪橇,路途中也有供给。

1 9 8 0 : 意大利人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成为了第一个独自登上珠峰的人。他从6 , 5 0 0 米(21,325英尺)的大本营开始攀登,耗时三天于8月20日成功登顶。这次登顶最大的难度在于他没有携带任何供设备。

1983:英国的乔治·梅根在9月18日成为了最快走完泛美公路的人。他于1977年1月26日出发,在2,426天走完了30,608千米(19,019英里)的路程。这次挑战中,他从南美洲的最南端走到了北美洲的最北端。

1982:8月29日,雷诺夫·费尼兹爵士(左上)和查尔斯·波顿(右上)在完成了第一次经过南北极的环球航行后,回到了位于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1979年8月2日,他们从格林威治出发,于1980年12月15日经过南极,1982年4月10日经过北极。他们的这场漫长的探险共完成了56,000千米(35,000英里)。

1985:6月30日-8月20日,澳大利亚的汉斯皮特·贝克骑独轮车行驶了6,237千米(3,876英里),从西澳大利亚的黑德兰港到维多利亚州的首府墨尔本。这趟51天23小时25分钟的旅程让他成为了骑独轮车跨越澳大利亚最快的人。

1986:美国的理查德·G·“迪克”·鲁坦和捷安娜·耶格尔完成了第一次不加油的环球航空。他们的飞行从12月14日-23日,共持续了9天。他们驾驶的飞机“航空者号”十分独特,由迪克的兄弟博特设计和制造。

1986:8月5日,帕特里克·莫罗成为了第一个攀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人——即各洲的最高峰。根据记录,大洋洲的最高峰是印度尼西亚的查亚峰。

1988:法国的雷米·布里卡从4月2日到5月31日的59天之间,穿戴4.2米(13英尺9英寸)的浮板成为了最快“走”过大西洋的人。他的行程共5,636千米(3,502英里),拖着一个载有淡水等基础物资的平台。

1989:英国罗伯特·斯旺成为了第一个徒步到达南北极的人。1986年1月11日,他领导着三人小队“斯科特足迹”到达了南极。三年后的5月14日,他领导的八人小队“冰上行走”到达了北极。

1989-1991:第一对和最快驾车环行地球的男人和女人是印度人萨鲁·什徳胡里和他的妻子妮娜·什徳胡里。他们的行程共69 天19 小时5 分钟,从1989 年9 月9 日开始,到1991 年11 月17 日结束。

这对夫妇驾驶着一辆1989 次大陆“康特萨经典”,从印度德里启程和计数。

1992:8月6日-9日,68.1米(223英尺)长的豪华游艇“迪斯提耶罗”在两天10小时34分47秒内完成了最快跨越大西洋的航行。这艘气涡轮驱动的游艇在航行中平均速度53节(98千米/小时;60英里/小时)。船长为意大利人塞萨雷·菲奥里奥。

1993:1 月7 日,挪威的埃尔林·卡其完成了第一次单人到达南极点的探险。这次探险共1,400 千米(870 英里),没有支持设备。

他从伯克纳岛出发,耗时50 天到达南极点。

1994:挪威人伯格·奥斯兰在3月2日到4月23日的52天内完成了最快的单人无补给到达北极点的探险。他从俄罗斯北部的北地群岛出发。这次探险也让他成为了第一次单人无补给到达北极点的探险者。

1995:1985年1月17日至1995年4月2日,阿根廷人埃米利奥·斯考特完成了最长的摩托车旅行,共计735,000多千米(457,000英里),穿过214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