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探险家及事迹有哪些-古今中外的探险家及事迹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险家,他们的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今天看来,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经历更像一部系列剧(其中的一些,确实被拍成了**或电视):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还是在干旱炎热的沙漠里,这6位无畏的探险家,勇敢地面对一切,最终发现了地球上那些原来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他们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有人与狮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胆量的话,你也去探险吧! ……

庞斯·德·利昂:发现“阳光国度”

探险成果:发现佛罗里达

时 间:1513年 ……

曾经有一个传说,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个尝到不老泉的人,将得到财富、名誉和再次年轻的机会。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传说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险家庞斯·德·利昂从南美洲启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岛和圣·萨瓦多岛,也没有找到。虽然庞斯没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为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并将它命名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佛罗里达)的欧洲人,他的确获得了财富和名誉。

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 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同他们一起骑马从意大利旅行到中国。现在,让我们看看真正不可思议的事吧:这个热爱冒险的17岁男孩,竟然毫不犹豫答应了!

马可说,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听到了神的召唤。但是,当他到达庞大而辉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时,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买东西的纸(币)、色彩艳丽的纹身,像神话中独角兽一样的犀牛…

马可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本很受欢迎的书《马可·波罗游记》。后来,就是这本书唤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险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伦布。

佛迪南·麦哲伦:环球旅行

探险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时 间: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麦哲伦的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通过环球旅行来证明这个事实。于是,证明地球形状这件事,就成了麦哲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怕的暴风雨几乎使他的船队覆没。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队员们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饥。3年过去了,只有5艘船胜利到达终点,就是这些船带回了第一批环球航行的勇士们。

大卫·立文斯顿:“闯”入非洲

探险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时 间:1841年至1873年

对于苏格兰博士、传教士大卫·立文斯顿来说,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着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他曾与狮子搏斗并差点失去一条手臂;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

他在寻找尼罗河源头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闻记者亨利·斯丹在一个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顿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号:“立文斯顿博士,我想我做!”这句口号,激励了无数后来的探险家。

罗伯特·皮尔瑞:到达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罗德·阿蒙森:到达南极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南极

时 间:1911年

在向北极航行的途中,罗德·阿蒙森突然决定前往南极。因为他认为,比起考察已经被开发的土地,成为首先到达南极的人更“酷”。“我将在那里战胜你!”阿蒙森把这个消息传给了他的竞争者——正在前往南极途中的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着雪橇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上滑行。事实证明,这简直是绝妙的主意。因为,斯科特选择了小马做交通工具,结果糟透了,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个星期到达南极。

你是涪X十四中十四班的吧?丁老师布置的作业吧?看在同学的面上,给分吧!

关于古今中外的探险家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伦布在寻找由西欧通往亚洲的西行之路时无意中发现了美洲大陆。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比他本人可能预料的还要大。他的这一发现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开创了在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有了这一发现,欧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两个新大陆,就有了能使欧洲经济发生改观的矿藏资源和原材料。这一发现,导致了美国印地安人文明的毁灭。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致使西半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这些国家与曾在该地区定居的各个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们极大地影响着旧大陆的各个国家。

哥伦布事迹的梗概是众所周知的。1451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热耶亚(Genoa)。长大后当上了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他终于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切实可行的航海路线的。他坚决要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他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一世女皇,女皇为他的探险航行提供了经费。

他的大小船只于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启航,第一站到了位于非洲海岸线附近的卡那利群岛。9月6日从该岛出发向西航行。这是一个漫长的航程,水手们感到万分恐惧,想要返航,但是哥伦布坚持继续前进,1492年10月12日陆地才显现在他们的视野里。

翌年3月哥伦布返回西班牙。这位凯旋而归的探险家被授予最高的荣誉。随后他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图找到直接通往中国或日本的航线。哥伦布坚持认为他找到了一条通往东亚的道路,大多数人早已认识到那不是通往东亚的道路,而他还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

伊莎贝拉向哥伦布许诺,他可以做他所发现的任何陆地的总督。但是作为一个行政官他是不称职的,最后被撤职,带着镣铐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释放,但是没有再让他担当任何官职。普遍谣传说他在贫困中丧生,这是毫无根据的。1506年他去世时相当富裕。

显然哥伦布的首次航行对欧洲历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比对美洲大陆的影响还要大。1492年是每个学童都知道的年份。但是把哥伦布在此册中排得这样高,很可能会有几种反对意见。

一种反对意见是:哥伦布不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个欧洲人。海盗水手雷弗·艾利克逊早在他几百年前就到达了美国。似乎可以相信,在这个海盗水手和哥伦布期间,还有其他几位欧洲人穿越过大西洋。但是从历史上来看,雷弗·艾利克逊相对说来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有关他的发现的消息从未被广为流传过,也没有引起欧洲和美国发生过任何大变化。但是哥伦布发现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在他返回后的几年内,就有许多次到新大陆的探险行程,于是征服新领土,在新领土上殖民的活动开始了,这些都是他的发现所引起的直接结果。

与本书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样,哥伦布的要害处是即使没有他,他的发现别人也会做出。十五世纪的欧洲已成为一块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贸易向四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探险活动。事实上,葡萄牙人在哥伦布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在积极地寻找一条通往印度群岛的新道路。

似乎确实有可能欧洲人迟早都会发现美国,甚至也有可能不会推迟很长时间。但是如果说不是哥伦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险,而是法国人或英国人在1510年最先发现了美国,随后的发展就会迥然不同。

可能出现的第三种反对意见是在哥伦布航海之前,许多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学说在许多世纪以前就由希腊哲学家们提出过,又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坚决赞成,因而是会得到十四世纪受过教育的欧洲人承认的。不过哥伦布并不因证明地球是圆的而闻名(事实上在这方面他并没有真正成功),而是因发现了新大陆而闻名的。十五世纪的欧洲人和亚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陆的存在。

哥伦布的性格并不完全为世人所喜爱。他格外贪婪。事实上他一时不能说服伊莎贝拉给他提供经费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贪得无厌,总是讨价还价。另外他对待印地安人残酷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尽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评论他可能是不公平的。但这不是一部历史上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册,而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依这一标准,哥伦布应该名列前茅

哥伦布的船队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著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你知道的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有谁?他有什么探险经历?

1994年5月,一艘名叫“黄蜂号”的美国核动力潜水艇在波罗的海执行巡逻任务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潜水艇急速下沉,艇内的23名船员被沉入海底43米处。

由于海水压力过大,他们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强大的压力会把人压成肉饼。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内,用不了多久,人人都会因缺氧而。

艇长米盖罗尼在启动通气盖时,被铁盖子猛地击中头部,立即倒在血泊中去。在紧要关头时,失去了主帅,大家更是惊慌失措,乱成一团,感觉神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忽然有人用高亢的嗓音说:“伙计们,大家不要乱,静下来动动脑筋,可能我们会在绝处逢生的!”

众人的眼光集中盯在这个说话人的身上,才发觉讲话者是炮手贝利,尽管他只有28岁,可是在艇内已经工作了8年,是个老练而出色的炮手,他的特点就是头脑灵敏,临危不乱。

“伙计们,我宣布,从现在开始,由我担任代理艇长大家都要听我的指挥!”

贝利的果断和冷静,使大家镇静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大家一起开动脑筋,主意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但不是不切实际,就是不具备所需条件无法实现。

贝利也渐渐焦急起来,他心神不宁地在舱内来回徘徊,上牙咬着下唇,双眉紧锁着,眼光突然停留在一箱鱼雷。蓦地,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鱼雷可以从炮口发射出去,能不能把人当作鱼雷从炮口发射出去呢?

贝利把自己的设想说了出来,伙伴们听后顿时吓得目瞪口呆,人当作“海底肉弹”从炮口发射出去,这在人类海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

贝利镇静地说:“人和鱼雷粗细差不多,所以肯定能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控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达海面。”

“可是这样做安全吗?”一位名叫杰森的船员胆战心惊地问。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贝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过杰森,语气坚决地说,“关键就要看我们的毅力和勇气了!胆小的在后面,胆大的在先上!”

大家呆了几分钟后,不得不同意试试贝利的设想,因为舱内的氧气已用得差不多了,除了冒险执行这个方案外,没有别的选择了。

接着,贝利简单地把要求说了一遍:“把活人当作鱼雷发射,每个人在被发射前,必须排清肺部的所有空气,再屏气半分钟,否则,活人就会因肺部扩张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鱼不小心窜到海面上内脏爆炸一样。”

看到有些船员满脸惊恐的样子,贝利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争取!开始准备,氧气已经不多了!”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潜水员罗伯逊。他在呼完肺部空气后,马上屏住了呼吸,不一会儿,他的脸开始变红,转而由红变白。他发现自己有点支持不住了,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屏住气。就在这一刹那间,贝利按动了鱼雷炮的开关,透过观察孔,贝利看到鱼雷炮的炮管以强大的气流排开了周围的一小片海水,紧接着,一个黑影从涂有塑料防水胶的发射管口冲出,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罗伯逊被发射出去,不过是是活谁也不知道。

接下来进行得很顺利,船员一个接一个地被鱼雷发射到海面上,连“胆小鬼”也被送了上去,最后只剩下贝利自己一人了。这时除了他自己外,潜艇内已别无他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来按动电钮了。

此时舱内的氧气已消耗殆尽,如果他不能在5分钟内把自己发射出去,那他就要留在海底做“烈士”了。他长长地做了个深呼吸,然后慢慢地往外排气。他竭尽全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当肺部的空气被他一点一滴地挤完后,他马上开始凝神屏息地启动了开关,迅速钻入了炮膛。

“轰”的一声,贝利只觉得自己的身子在向上猛飞,他的耳朵有点痛就像是飞机迅速拉升时的感觉那样,一刹那,他的耳朵听到了的水声,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已经在水面上,真是不可思议!

贝利看到水面上有好几个头在一上一下,他知道这是他的战友们,他高喊:“我也上来了!”……

希望的曙光

03教本(1)班温慧玉07号

文章主要讲的是美国核动力潜水艇“黄蜂号”在波罗的海发生意外故障,23名船员被困在海底43米处的潜水艇内,在面临亡的危险关头,炮手贝利果断勇敢地利用发射鱼雷的原理,把人当作“海底肉弹”从炮口发射出去,最后使23名船员全部获救的故事。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朴实,直白,简练地语言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巧妙地进行鲜明地对比把主人公写得真实,自然,朴实,使主人公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作者并没有极力地去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和华丽地词藻来给读者树立主人公高大地形象。简单的语言描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被困艇内又失去了主帅时,大家的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和贝利的果断和冷静,这种鲜明地对比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临危不乱。更有胜者是他的胆识过人,“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鱼雷可以从炮口发射出去,能不能把人当作鱼雷从炮口发射出去呢?”这在人类海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这不仅令遇难的伙伴们吓得目瞪口呆,而且“人和鱼雷粗细差不多,所以肯定能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出去”这样的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就连我们深感佩服。“胆小鬼”的种种惊恐、质疑、怯懦和贝利的坚持,他可是冒着把把23名船员送上天国的危险来做的。在语言方面作者用的是简短用力的话,三言两语就把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出来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去争取!开始准备,氧气已经不多了!”

当我们经历了太多艰辛后,我们被城市的繁杂所蒙蔽了,我们疲惫了,慢慢地我们徘徊了,畏缩了,悲观了,停止了脚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失去了勇气,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我们应停下脚步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应看到希望曙光,但是,人间是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在成长的路上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也不要轻易地低头,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也不要有放弃的念头,不管路要怎么走,无论希望是多么的渺茫,我们也不要轻易地放弃希望,应该勇敢地坚强地走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因为我们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从而两极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一个伟大的纪元。一个月之后,他的英国对手,罗伯特-斯科特也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点。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为饥饿和严寒而牺牲,当时,他们离下一个供给站仅仅几英里的距离。

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的结局规律。

在下文中,挪威占星学家拉斯-维丁将就他们的出生盘对这两个传奇人物的生活、性格和成就加以分析和阐述。

斯科特的故事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和同行的四人悲伤而沮丧地站在南极大陆上。他们已经在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行走了80天,只为了寻找亚孟森在一个月之前留下的帐篷。里面有一封致给挪威国王的信笺,而斯科特曾经答应了亚孟森一定将信件带回。后人提起这段故事的时候,都说,这封信将斯科特从一个南极考察者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信童。

斯科特一行五人起先准备了不少犬只和马匹,但由于无人精通狗拉雪橇,而马匹也很快在厚而冰冷去,大多数的路程里,他们只能自己拖着沉重的雪橇前行。到了三月中旬,当他们支起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帐篷的时候,人数已经减少到了三人。曾经同行的体力最好的埃文斯因为营养不良和体力不支最先告别了队友。而后,奥茨两脚的冻伤继续恶化,疼痛难忍使得他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他不想让自己拖累了队友,于是一天,他挣扎起身,拉开了帐篷,回身望了望同伴,说:“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从此便消失在茫茫暴风雪之中,后人也再也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然而,严重的体力不支和极度恶劣的天气还是夺走了剩下三人的生命。在临终的时日里,斯科特一直坚持写信和记日记。此刻,他已经远离了那些有关荣誉和成功的渴望,而成为这个探险队的领袖。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他的信件中,他始终没有悲观,而是记录着关于英勇、信念和壮烈的一切品质。

半年以后,人们找到了这个帐篷,发现了斯科特等三人的尸体还安详地躺在各自的睡袋里。后来,人们用滑雪橇制成了十字架立在了他们的墓前。

世界探险家述说十大探险经历

搜狐体育讯 法国《周末三日》周刊2月26日—3月3日一期刊登了一些探险家与北极约会,同鲨鱼共舞,驾驶F1赛车,亲近大猩猩等惊险、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分享他们亲历的难忘时刻和战胜艰难险阻的欢乐:

“与猩猩共同生活一个星期”

热拉尔·洛伦齐,48岁,工程师。“借助于献给自然主义艺术家迪昂·福塞的**《薄雾中的猩猩》,卢旺达山区里的野生猩猩声名远播。它们是该地区的特有物种。这些猩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现在仅存650只,分布在三个国家: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金)。这次旅行是亲近这些巨兽的唯一机会。我一直对猩猩很感兴趣,还喜欢拍摄动物照片。当我在2002年春季得知恢复了到卢旺达的旅游时,我告诉自己,把握住现在,否则将永远没有机会。两个月之后,当我们这个8人旅游团漫步在繁茂的原始森林里时,我与一只正在给孩子哺乳的雌猩猩相距仅3米。它用一种与人类几乎无异的目光平静地注视着我。我没有想到能够如此近地注视着它们。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悄悄地跟着它们。我被迷住了。另一只雌猩猩用手慢慢地推我。只有雄性猩猩首领以几声叫声与拍打胸脯的动作向我们显示它的存在。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慢慢走,拍照时不要使用闪光灯。如果雄猩猩感觉他们的群体处于危险中,它们就会发起攻击。想想看,体重200公斤的身躯向你扑来,确实够你受的。到了晚上,隔着一段时空距离,我意识到自己刚刚经历了什么事情。我的感情非常强烈。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旅行,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

“喂食鲨鱼:难以忘怀的经历!”

埃内克·弗利普斯,41岁,记者。“我感到害怕,犹豫起来。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一条鱼递给它,同时掉过头去。它强有力的下颌合上了,透过锁子甲,我感觉到了它的牙齿。在15米深的水底,我问自己,为何要参加这次喂鲨培训。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潜水员,1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海底奥秘,也曾与不止一只鲨鱼相遇过。我对这些动物很着迷,出发时热情百倍。经过一天的观察,又花一天时间在游泳池里反复练习了应做的动作后,便开始了真正的潜水。穿着10公斤重的锁子甲潜水服,背负着15公斤重的氧气瓶,我下潜到加勒比海的珊瑚礁,与2米长的鲨鱼‘相会’————我的教练员告诉我,只要不惹恼它们,这些鲨鱼就不会伤人。第一次潜水令我疲乏不堪,我放鱼放得太快,鲨鱼们变得急不可耐,着实把我吓坏了。第二天,我感觉自在了一些,喂给鲨鱼一些大鲱鱼,甚至还抚摸了它们,当然我是十分当心的。这次经历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在北极,并不是那么艰苦”

迪迪埃·勒巴,36岁,医生。与北极的约会是4月初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朗伊尔城开始的。探险小组要先到达俄罗斯的巴内奥基地。几顶帐篷在大浮冰上搭建了起来。这里没有固定的构造,一旦浮冰开裂,必须能够快速转移。迪迪埃回忆说:“一想到我们漂浮在北冰洋上,脚下是4000米深的海水,我就感到激动不已。”4月19日清晨,米—8直升机放下了探险小组成员,他们将在此度过一个星期。地狱般的生活开始了。勒巴医生要推、拉甚至是背着雪橇。最糟糕的是冰山脉————两大块冰就可以组成一堵几米高的墙,等待着他们翻越。经过6小时的跋涉,向导宣布天色已晚。于是开始搭建帐篷,将雪收拢到一起,将其融化。第二天,大浮冰被一条大水道切断。勒巴医生说:“我们用滑雪板将船形雪橇两个两个连在一起。没有人逞英雄。”到了晚上,向导宣布,第二天可以到达北极点。这就意味着他们还得使劲、出汗……迪迪埃·勒巴回忆说:“我们在16点45分到达了北极点。我们得说服自己相信那就是北极,因为没有任何记号标明那个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不过全球定位系统上显示的90度证实了我们的位置。那个时候,我们欣喜无比。”

“扬帆穿越大西洋:超越自己”

索菲·拉达姆,26岁,画家。“最初,这是我父亲的梦想,后来也成了我的梦想。”索菲·拉达姆如是解释道。这名年轻的女画家乘坐一艘长11.72米的帆船,从地中海沿岸的旺德尔港出发,经过直布罗陀和加那利群岛,横穿大西洋。与她一起旅行的还有安妮、萨比娜和皮埃尔,他们都是学生。旅程持续了一个月,“不能过于匆忙”。每个成员都要做所有事情:操纵,航行,六小时值班制,维修,做饭……索菲说:“我们疯狂地学习一切。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尽可能地多出力,这样才能保证团队团结,保持良好气氛。”然而,问题还是接踵而来。索菲曾使船搁浅到一处沙滩,还有一次她掌舵时,正是晚上,帆船行驶在海洋中央,而前桅的支索断了,导致帆落入水中。索菲说:“需要超越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我很喜欢艰难一些的处境,例如当船搁浅或者将船从5米高的浪中救出时。”他们在旅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信风,还有一天风平浪静,他们得以潜入到海中“游玩”。远离所有陆地,在深海下,尽管有光线透过海水射下来,索菲还是没有在那里逗留太长时间。她保存了与海豚一起在夜里航行的图像,还有巨大的鳐鱼,虎鲸和鲨鱼……一天早上,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块绿宝石,那是马提尼克岛。索菲说:“我看了看身后的大海。现在,我愿意独自一人重新完成这次旅程。”

“失重的晕眩感”

约翰·冯·迈斯特,48岁,商人。“‘20秒’,扬声器里传出一个嘟嘟哝哝的声音。20秒之后,我将与其他11名游客一起,体验失重的感觉。在我身边,德国女子安娜感觉有些不适;中国人陈想展开一面国旗,拍照留念。我们是在莫斯科附近加加林中心上空海拔9000米的地方。发动机的声音逐渐减弱。一个手势就让我飞腾起来,触到了天花板。‘5秒’:得赶快回到减震垫上。一名机组成员紧紧抓住完全不知所措的安娜。整个体验过程持续30秒钟。之后,发动机重新启动。” 深海探险:对于新手来说,在下潜到深海之前,接受三天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宇航员训练:为了模拟失重状态,宇航中心在飞机上安排了此类飞行。

“潜入海底洞穴”

贝恩德·乌韦·加尔赖因,60岁,律师。“要到达墨西哥的海底淡水洞穴,先要穿过丛林。一群群蚊子向我们————三名潜水员和一名向导发起攻击。我的装备重20公斤,潜水服紧贴在身上。到达目的地之后,向导告诉我们,这些洞穴以前是玛雅人的饮用水蓄水池。洞穴是在最后的冰河期由于冰的作用而形成的,存在于整个尤卡坦半岛的下面。我们最后潜到了一个满是清澈的水的洞穴前。我们鱼贯进入,因为那里很窄。洞穴的入口在水面下5米处。一根绳子固定在洞壁上。向导警告我们:‘有几名潜水员在这里失踪了,因为他们走得太远。’有的时候,光线会从洞穴的裂缝中照射下来。突然,我开始上浮,因为稳定背心里气体太多。 ‘咣啷!’我撞在了洞顶。幸运的是,我没有损坏钟乳石。我重新落下来。潜水35分钟之后,我们重新见到了白天的阳光。”

“勃朗峰,艰苦旅程”

达尼埃尔·迪昂,45岁,记者。“我们的目光固定在勃朗峰(欧洲最高峰,海拔4808.45米)上。我们一行6人,从沙莫尼山谷注视着勃朗峰。太壮丽了。我们就是为了它才来到这里的。高山向导菲利普·博纳诺解释说:‘走这条路对人是一种锻炼。一周内,你们将学到所有能让你们登上峰顶的技术。’四天之后,已经受过锻炼的我们做好了准备。我们乘坐游览列车上山后,距离登山运动员的高山小屋还有5个多小时的路程和1500米的高度差。攀登的过程很顺利。第二天凌晨两点,高山小屋里人声鼎沸。之后,我们再次上路。目标是海拔4808米的地方。没有人讲话,只能听到防滑鞋在尚未解冻的积雪上的摩擦声。心跳加速了。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理由停下来。但我们不能冻僵,得慢慢地前进。我们的思维凝固了,在严寒中耸肩缩颈,呼吸困难。‘跟着脚印走。’向导不住地低声提醒我们。终于成功了!10点40分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峰顶。景观雄伟壮丽。强风吹走了冰冻的雪。但有些人说,最艰苦的事情还在后头:下山回到山谷。”

“对沙漠马拉松的喜好”

马克·卢布坦,40岁,记者。“精疲力竭,灰心丧气,口渴难耐,烈日如火。瘫倒在破烂的帐篷下,我问自己,到底在这里干什么。我第一次参加的沙漠马拉松是一场可怕的旅程。但是,在其他经验老到的运动员的支持下,我重新出发了,并最终爱上了这个超越自我的天地。也正是在这里我明白了,走完这条‘勇敢者之路’不仅仅是出于爱好,更是一种使命。沙漠马拉松全长220公里,分为6个阶段———完全依靠自给自足。也就是说,运动员得在背包里带上必要的装备和一周的饮食。沙漠马拉松与其说是一场竞赛,不如说是一次探险,是一个培养团结精神、超越自我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峡谷、无垠的沙丘、绿洲上地毯一样分布的村庄、来去自由的单峰驼和飞翔的鹳。沙漠马拉松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治疗————只不过你无法从中全身而退。证据?你看我,已经参加了四次沙漠马拉松,但我还打算在2005年吹灭沙漠马拉松20岁生日的蜡烛。”

“参加环法自行车赛”

马特·安热,36岁,记者。“我们几千人在马路上等待着出发信号。一小时之后,阿兰·普罗斯特第一个冲出去。3000名自行车运动员蜂拥而出,而我还没来得及蹬车。长9公里的马路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向佩尔山口发起进攻时,在我面前蜿蜒而上的公路上已经布满了‘星星点点’。5小时过后,臀部的不适消失,双腿变得与心血管系统协调一致。我开始攀爬图尔马莱山口———上升的道路似乎无穷无尽。接下来的下坡路让我兴奋无比。在最后一个山口,我休息了一会儿,以做最后冲刺。在那里,我找到了和我一起出发的伙伴。出发120公里之后,我们就失散了。离终点线不远了,我调动全身力量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我是第1977名到达终点的,历时11小时35分钟。第二天,维朗克(法国著名自行车选手)仅花6个小时就完成了同样的212公里路程……”

“F1赛车,魅力非凡!”

斯特凡·萨姆森,28岁,记者。“英国银石赛道,上午11点。我笨拙地坐进赛车的斗形座里。方向盘上裹着天鹅绒,车上满是电子器件、发光二极管和开关,还有一个不比Game—Boy大的液晶屏,内部空间减到了最小。我坐在里面感觉很舒适,就好像在一个出了故障的电梯里。当然了,我的安全带还没有扣好。景色如何?我只能看到挡风玻璃————几乎就在我的眼皮底下,还有远处的两只巨大的轮子。点火。夺得F1世界冠军的法拉利赛车发动了。我心里兴奋异常。我小心地踩下了油门,赛车便驶了出去。发动机像只巨猫一样,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速度迅速增加。是时候了。我将油门踩到底,感觉自己猛然向下一个弯道冲去。太惊人了!发动机达到了17000转/分钟,功率为850马力。但我不能让车超速行驶,因为它上了150万欧元的保险。弯道都是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根本无法看清。制动装置几乎要弄断了我的肋骨。不到5秒钟,车速就达到了200公里/小时,而防滑系统纠正着我的哪怕一丁点失误。太神奇了。毫无疑问:即使赛场上的最后一名赛车手,他也是英雄。向他们脱帽致敬!”

古今中外著名的航海家有哪几个

波利比奥斯

波利比奥斯是一位希腊军人,对历史学的兴趣引导他加入到探险的行列之中。在大约60岁的时候,他开始研究和撰写罗马帝国史。波利比奥斯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亲眼目睹了他书中所描述的地方和事件。例如,他经历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毁灭。

波利比奥斯欲阐明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它周围国家的。他并不只是依据自己的见解或其他人的著作。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到了小亚细亚、埃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一路探究罗马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他重视资料的收集,为以后的历史学家们如何从事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波利比奥斯没有去探测未知的地区,而是彻底调查了罗马帝国如何建立起来的实情。

波利比奥斯撰写的历史著作共40卷,其中只有5卷原著(他整套著作的写作计划)保存了下来。但许多年来,其他各卷的部分篇章已被发现并重印。

左图:这幅出自罗马庞培城的壁画,展示了一座靠近海边的教堂。波利比奥斯在航行途中一定常常看到这种景色。

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远征罗马途中翻越阿尔卑斯山,是罗马历史上最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为了验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感受汉尼拔军队所面临的境况,波利比奥斯亲自作了一次旅行。

斐尔南·德·麦哲伦

亡剥夺了斐尔南·德·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1480年,他出生于葡萄牙。在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之前,他曾花了几年工夫学习航海。1519年9月,配备着约250名船员的5艘船启航了。

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 尼亚海岸外,遇风暴失事。接着麦哲伦手下的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左图:在这幅1650年的地图上,标有分隔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的麦哲伦海峡。

剩下的3艘船继续航行,通过一条将南美洲大陆和南端火地开的狭窄海峡。这条海峡现称为麦哲伦海峡。这3艘船在横渡太平洋时供应品短缺,但比这更糟糕的事接踵而至。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最后,一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船长率领下的“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一次环球航行终于宣告结束,但失去了它的率领者。

太平洋这一名称是斐尔南·德·麦哲伦起的[巴尔沃亚称它为“大南海”]。远航队一驶过惊涛骇浪的麦哲伦海峡,便发现海面平静,风势稳定、平和,一路载送他们西行。这正是麦哲伦所断定的和平之洋,即太平洋。

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

当斐尔南·德·麦哲伦在他史诗般的环球航行途中被人后,胡安·塞巴斯安蒂安·德尔·卡诺接管了这支探险队。

左图:这幅世界地图绘于15世纪,当时德尔·卡诺尚未远航归来。

德尔·卡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西班牙水手。当麦哲伦的探险队于1519年启航时,他担任5艘船中一艘船的船长,但他也是途中的主谋之一。德尔·卡诺后因未败露而幸免于难。

麦哲伦后,德尔·卡诺面临着一个难题:出发时的250人只剩下了108人,这么少的人难以配备留下3艘船。因此,德尔·卡诺决定烧掉一艘船,然后他们经香料群岛(即今马鲁古群岛—译注)回国。另一艘“特里尼达特号”决定向东行驶,返回美洲。德尔·卡诺他们最后只剩下18个人,于1522年9月回到家乡,这时距启程之日差不多已有3年时间。?

尽管与麦哲伦一起有过一段可怕的经历,胡安·塞巴斯蒂安·德尔·卡诺于1526年再度出海航行,驶往香料岛。这次远征的目的是运回值钱的香料,但运气不佳。远征队队长在途中亡,由德尔·卡诺接任。但他自己也在途中去世。

关于探险家的事例

达迦马、麦哲伦、哥伦布、库克、迪亚士

郑和

1、郑和,中国明朝,7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

2、哥伦布,传说中的美洲大陆发现者,意大利人,他的发现让世界连成一体,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现代的世界。

3、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的进行者之一,其用生命证明了地圆学说(国籍不详)。

4、迪亚士,达·伽马,葡萄牙人,向东航线的探索者,他们的探索将东西方的联系增加了海洋的模式。

5、瓦斯科·达·伽马,开辟西欧直达印度海路的葡萄牙航海家

6、詹姆斯·库克是英国的一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由于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

潘德明

又名文希,上海南汇人,生于浙江湖州,自行车环球旅行家,从小酷爱体育运动,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潘德明级商校,后在南京开西餐馆。1930年春,他从报上获悉8名青年组织“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乃征得父母同意,关掉餐馆,6月赴杭州赶上步行团。经杭州、广州、由海口,不到半年进入越南的海防市,同行者或因难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继打道回府。行到清化,仅剩他一人,潘德明决定独自走下去,而且索性走出亚洲。次年元旦他重上征程,把徒步改为骑自行车,进行环球旅行。1931年4月由东南亚抵南亚次大陆;经中东进入非洲的埃及,北渡地中海到达巴尔干半岛,从意大利经中欧,然后越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去英国。经英国横渡大西洋,1934年1月抵美国,再经拉丁美洲,由巴拿马乘船,横渡太平洋,到大洋洲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再抵达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1937年6月从缅甸回到祖国的云南。潘德明持“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历时七年,行程数万公里,途经亚、非、欧、美、澳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都有考察记录,搜集资料,征得近1200个团体和个人用十几种文字的签字和题词,受到29国元首、政府首脑、部长和著名人士接见,曾拜会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及后来的总理尼赫鲁,波斯帝国最高统治者礼萨汗,“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将军,保加利亚国王,法国总统、总理,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澳大利亚联邦总理。期间,为了将来考察及编辑青藏高原的地理状况,在美国考察了2个月,在美国二次受到罗斯福总统(当时兼任世界探险家协会主席)的接见和奖励。 就在他回到南京次日,“七七事变”爆发。从此,这一壮举再无人提起。潘德明后来定居上海,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作。1949年后,一直处于失业状态,靠熨烫衣服和画宫灯养家糊口。解放后曾在昆明益兴汽车材料行工作。1976年10月18日,他风闻“四人帮”倒台,大喜过望,因多喝了几杯酒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 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二儿子潘荷生。三儿子潘蘅生。四儿子潘芹生。五儿子潘芸生。女儿潘芝,孙子潘晓峰,潘博,潘溯,孙女潘申申。

刘雨田

刘雨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走完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上、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珠穆朗玛、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物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余纯顺

余纯顺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8.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1901年,沙克尔顿随同探险家斯科特和医生威尔逊乘坐“发现号”前往南极,并于1902年11月开始,徒步1600公里前往南极点。由于经验不足,他们三人在严酷的南极内陆都出现了坏血病的症状,威尔逊医生还患上了雪盲症,最终他们不得不在距南极点800多公里的地方返回。三人受尽折磨回到船上,已经是1903年的2月3日了。沙克尔顿因为病情最严重,被斯科特强行遣送回家,斯科特认为,是沙克尔顿的病导致了此次南极探险的失败。第一次南极探险失败。

1907年,沙克尔顿自己组织了探险队,再次前往南极。这次的探险船叫“猎人号”。沙克尔顿的目的,是亲自把英国的国旗插在南极点上。船员们在南极海岸建起了营地。沙克尔顿把营地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于1908年11月3日出发向南极挺进,到了11月26号,他们已经打破了上一次“发现号”探险的纪录了。但是沙克尔顿使用了一种中国东北种的小马来运输,结果证明是不成功的。在挺进南极的过程中,最后4匹小马掉进了一个冰窟窿里,还差点把一个伙伴也拽进去。这个事件几乎排除了他们到达南极的可能性。他们又艰难的走了一个月,100年前的今天,1909年1月9日,他们向南极作最后的冲刺,最后把英国国旗插在了南纬88度23分( 88°23'S),此地距南极只有大约180公里。大家已经精疲力尽,他们4人不得不日夜兼程往回赶,以便在饿前赶回船上。4个人都染上了严重的痢疾。为防止船等不及他们而开走,沙克尔顿和另一个较强壮的伙伴先出发,把另两个人留在一个储备丰富的补给站。出发的伙伴在3月1日获救。刚上船的沙克尔顿坚持亲自带队去接人,两天后他们带着两个掉队者回到船上。

第二次南极探险再次以失败告终,但是沙克尔顿到达了前人从未到达的深度,并且以他对伙伴儿的关爱获得了尊敬。英国皇室授予他爵士的称号,他开始享誉全世界。许多国家邀请他去演讲,沙克尔顿非常尊重邀请国家,他经常请人把他的演讲词翻译成当地语言,然后亲自把他念出来。尽管口音不标准,但是非常受欢迎。据说他还可以用中文进行演讲。对于自己的失败,他也非常理性。他自己评论说,活着的驴要好于去的狮子。

两年后,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终于抵达南极点,沙克尔顿失去了成为到达南极第一人的机会。他曾经的领导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和阿蒙森的竞争中,仅仅晚了几个星期,并且和他的同伴,一同在回往海边的路上。沙克尔顿给阿蒙森发了一封电报,上面写着:最衷心的祝贺,最伟大的成就。他对自己说,我还等什么呢?他随即开始筹备横贯南极大陆的探险。

1914年8月1日,沙克尔顿爵士率领“持久号”(Endurance)从伦敦出发。这次探险的目标是徒步横穿南极大陆。事实上,这次他们甚至根本没有登上南极的海岸。浮冰将“持久号”团团围住,使它寸步难行。沙克尔顿和船员不得不弃船搬到浮冰上。“持久号”在10个月后沉入海底。此时,沙克尔顿只有一个愿望:把全体船员一个不少的活着带回去。在随后的5个月里,他们28人登上了一块巨大的浮冰,这块浮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碎裂,慢慢的变小。1916年4月9日,浮冰彻底碎裂了,3艘从“持久号”留下来的救生船再次被扔到海上。在经历了7昼夜的冰海漂流之后,他们登上了荒无人烟的象岛。沙克尔顿随后和另外5个人乘上最大的救生艇,横渡大约1300公里,漂向南乔治亚岛。这一史诗般的航行在气候极端恶劣的海上持续了16天。上岸后,沙克尔顿继续徒步翻越南乔治亚山脉,去寻找捕鲸站以获得帮助。

1916年5月20日下午3点,沙克尔顿和他的两个伙伴挣扎着走到最近的一个捕鲸站。来自挪威的捕鲸人向他们表示了极大的钦佩和敬意。3天后,他们登上了一艘捕鲸船,开始了解救围困在大象岛上的同伴的行动。在8月30号,经过4次失败的尝试,他终于找到了一条从浮冰上穿过的路,发现他的所有的22个同伴都安然无恙的留在岛上。每个人都获救了。此时,他们已经在南极度过了两个黑暗的、充满了暴风雪的冬天,他们所在的区域,最低温度要超过零下50度。这是一次成功的逃脱,但却仍然是一次失败的探险。

沙克尔顿在世界探险史上没有写下过一个“第一次”,但却在所有探险家的心中树立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他对队友的无限尊重、信任和关爱,始终闪耀着光芒。他总是能使队员们在极端逆境的情况下充满希望,并总是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正像“持久号”的名字所寓示的一样,他浑身都闪耀着难以磨灭的领袖光芒。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一体了。

英国女探险家汉娜·麦金德孤身挑战北极点的行动不幸折戟。她在途中跌入冰窟,全身多处受伤,不得不放弃本次挑战。麦金德原本有望成为不依靠外力征服北极点的首名女性。

负责麦金德探险活动的史蒂夫·琼斯23日说,麦金德20日晚行进中意外坠入一个2.4米深的冰窟,腿、背、肩部多处受伤,眼下正在等待救援。出事地点位于她出发点以北72公里处。

麦金德本月8日飞抵加拿大沃德·亨特岛,开始只身向北极点进发,全程770公里,预计历时60天。但这起意外事故打破了原计划。

琼斯说,事发时,“汉娜爬上一堆冰块,观察前方情况……冰块有过碎裂,但看不出有任何危险迹象。然而雪层随后毫无预兆地下陷,汉娜跌进一个深达8英尺(2.4米)的冰窟”。

琼斯说,麦金德独自一人花了1个小时才爬出冰窟,并在疼痛中度过一夜。“很显然,伤痛已使她无法继续前进。人们正着手安排(用直升机)载她脱离事故地点。”他说,麦金德将被送至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诊视伤情。

麦金德现年34岁,7年前爱上户外探险运动,为此辞去工作。她2004年首次征服南极,并在两年后用时39天9小时33分登上南极点,创单人登陆南极点最快世界纪录。但此番挑战北极点不得不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