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妖狐全名_九尾妖狐竟是我的娘子涂山岚

简介

九尾狐,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奇兽。传说中,九尾狐乃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幸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

九尾狐出,乃世将大乱之象。

传说

在中国与韩国、日本的传说中,常出现的九尾狐是只有九条尾巴的狐狸。它可以变成艳丽的女人诱惑男人,据说每条尾巴都有不一样的法力。其实九尾狐并不是指它只有九条尾巴,而是有无数条。据说,当一只狐狸活了超过一千年,它就会变成九尾狐。

九尾狐要想变成人,需要吃掉 100 个人类肝脏。有个传说,当九尾狐为了第 100 个肝脏要去诱惑一个男人时,如果那个男人向曾经接受他帮助的动物或是鬼求助,就可以把九尾狐击败。

九尾狐每一百年就会有一个尾巴出现。当九条尾巴齐全的时候,再过 100 年,也就是说九尾狐活了1000 年之后,这个九尾狐就可以变成人。所以,活了1000年的九尾狐是已经吃了 100 个男人的肝脏后而变成的美丽女人。当它吃了第 100 个肝脏后,就可以以人的身份活下去。但是故事里的九尾狐往往在要吃第 100 个肝脏的时候而失败。

起源与演化

九尾狐和玄狐、白狐等最先出现在原始宗教的图腾信仰中。《山海经》就记有青丘九尾狐。解读这些古老记载,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原始部族的图腾物,《山海经》说它“能食人”,表明它在威胁敌人、保护本部族安全方面具有神性。又说“食者不蛊”——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受邪气的侵害,这显然是与九尾狐图腾信仰相关的原始巫术,相信九尾狐具有辟邪的魔力。

在上古有一个夏族大禹娶涂山族女子的神话,此中牵涉一个神秘物象,便是九尾白狐。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吕氏春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娇。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明显加进后世思想文化观念,如果恢复其本来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乃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由于九尾狐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血统的高贵。

汉代盛行符命思想,于是本为图腾神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了,成为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

在中国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是很难保住它的神圣地位的。尽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经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经,不免胡作非为,就像没成正果之前的孙猴子一样。不过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最厉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却仍保持着正派风范。可惜九尾狐的光荣史终究是要结束的,只不过因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结束得晚一些,也正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狐、神狐,变成坏东西。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其实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当九尾狐变成妖精时,妲己这个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精,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妲己成了九尾狐狸精,真可说是超级狐妖的完美结合。在中的描写,则是由元代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开了头,再由明代长篇章回《封神演义》广而大之。

在《武王伐纣书》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结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逼住现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之所以费了这么多周折,原来是因为行刑的刽子手让她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拨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义》在《武王伐纣书》基础上对千年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发挥,写了她做的许多坏事。相反商纣王“才兼文武”并不那么坏,而且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本来江山稳固得很,都是这个千年九尾狐狸精带着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妲己被斩时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写,比《武王伐纣书》更为生动细致。极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娇滴滴”地把行刑军士迷得“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宝贝葫芦取了她的首级。《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祸观念推向极致。

此后还有一些写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狐狸缘》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后被吕洞宾收服,割掉她八条尾巴。晚清《九尾狐》不是写狐妖而是写——胡宝玉绰号九尾狐。说九尾狐最*最媚,“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所以拿来比胡宝玉这“一个极*荡的”。清代流行狐妓一体的观念,妓就是狐,最坏的妓当然是九尾狐。

从九尾狐涂山女到九尾狐妲己,九尾狐的神圣和光荣彻底丧失了,九尾狐成为最*最媚最坏的女人的象征。当《》中西门庆的大老婆吴月娘骂小老婆潘金莲是“九条尾的狐狸精”时,你会知道这是多么刻毒的咒骂了。

历史记载

汉时石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亦禹娶于涂山氏之女的遗意。后世反其意,以“食人”之九尾狐为妖,六朝时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已谓妲己为九尾狐,明人《封神榜》则更发挥其说,因而乃成为妖媚工谗的女子主詈称。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

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龙龙。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

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此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考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又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殷汤”,说妲己为九尾狐。《封神演义》也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当源于此。

《魏书·志第十八·灵征八下》当中记载道,在各地现身的异兽里,狐狸占据了很大篇幅,这是某种瑞祥的征象么?似乎有些让人不解。在白狐、黑狐、五色狗的交错身影里,仅从“肃宗正光二年三月”开始,计有:“南青州献白狐二;三年六月,平阳郡献白狐;八月,光州献九尾狐;四年五月,平阳郡献白狐;孝静天平四年四月,西兖州献白狐;七月,光州献九尾狐”等等记载。到了元象元年四月以后,九尾狐好似集体行动一样,突然密集地从人们的视线里穿行:“光州献九尾狐;二年二月,光州献九尾狐;兴和三年五月,司州献九尾狐。”这么多“献宝”的案例,动机不外乎是以此来佐证皇恩浩荡并获得宫廷的赏赐,九尾狐不幸再一次成为了体制的晴雨表。对此,还是北周皇帝睿智一些。 《北史·周本纪下第十》记载道:甲子,郑州献九尾狐,皮肉销尽,骨体犹具。帝曰:“瑞应之来,必昭有德。若使五品时序,州海和平,家识孝慈,乃能致此。今无其时,恐非实录。”乃令焚之。

按照正史的深意,这一个案进一步反映了皇帝的实事求是作风。只是,焚烧之后的九尾狐,尸骨不存,但媚术已然深入人心了,因为“秉笔直书”的史官,这一条记载必然令龙颜大悦。看来,即使仙道、床榻秘术,也没能逃脱宫廷的密切关注啊。

名声

九尾狐的名声之所以出现道德背反,还是缘自它过于漂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固然不是漂亮外貌的罪过,但引导漂亮走向的内在媚术,即使在幻影中也在不懈工作。这种媚术可以脱离皮囊的束缚,像风一样刺肌砭髓,令人中谶。想想我们见到一个尤物后的感觉吧,她(他)一直活在你的骨头里,其状庶几近之。

出没时的特征

九尾狐出没时有一个特征,是会有沙沙声,像是鸡毛掸子擦过紫檀木桌面的声音。因为狐狸练成人形,最难修炼的,就是狐狸尾巴!尾巴有九条,既显示了它狐媚的深厚功底,又暗示了它向人类借助阳气时的困难,因为尾巴的繁复很容易使其露出马脚。因此,其尾巴的构造恰恰符合古文化的辩证法:能力越高,麻烦就越多。

祖先

有学者指出,九尾狐可能是赤狐中的华南亚种,因为此狐的尾巴蓬大如九尾,因为可以参照大灵猫的异名——九节狸、小熊猫的异名——九节狼来印证,故而九尾狐可能是九节尾狐的省写。这种考证在湿气弥漫的狐狸之路上是毫无必要的,近似用水平仪去校正“大漠孤烟直”的真伪。

习性

九尾狐在仙界是极稀罕的种族,很少过群居生活,喜好隐蔽于山谷,一般分散在仙界各层,许多人终其一生甚至连妖狐的面也未曾见着。盛传妖狐具绝世之容姿,盖世之智能,而妖狐的皮毛更是珍品中的极品,其中享誉最高的又属九尾狐狸。只出没于高山严寒地带,一般小妖狐诞下一百年后既可化为人形,无一不是绝貌倾城。九尾狐的皮毛为淡若无色的淡白,眼瞳为血的深红,但谁没见过银白色的九尾狐,那如月华般清濯明净的银色,皎洁出尘,这种皮毛,只能是贵妇脖子上的银狐围巾。

电视剧《九尾狐外传》

地区:韩国

长度:16集

出品:韩国KBS电视台

类型:神话、动作、言情

主演:金泰熙饰尹诗妍、赵贤载饰江民宇、全进饰辛武影、韩艺瑟饰彩儿、朴俊锡饰狼、严泰雄饰思俊

故事梗概

九尾狐族是一群外表与人类无异,但却拥有超越人类能力的种族。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九尾狐族必须在一定周期食用人类的肝脏方能维持生存。平时他们生活在普通人中间,有着各自的职业,然而到了夜晚他们却变成令人恐怖的九尾狐。

武影、思俊、诗妍、彩儿和狼是九尾狐族中的战士,他们个个身手不凡,肩负着维护九尾狐族安全的重任。一次执行任务中,女战士诗妍遇到警察江民宇。诗妍发现民宇就是她儿时青梅竹马的伙伴,始终对他念念不忘的诗妍旧情复燃,然而同人类恋爱乃是九尾狐族中的大忌,这注定他们的爱情充满艰辛。同时,深爱着诗妍的武影和暗恋武影的彩儿也陷入感情的旋涡无法自拔。更加残酷的是诗妍竟是传说中的千年狐,只有民宇才有除掉千年狐的力量,面对爱情与责任让民宇难以选择。而武影为了种族的利益,也必须将利剑刺向自己心爱的人……

~~~~~~~~~~~~~~~~~~传说中的分割线~~~~~~~~~~~~~~~~~~

火影中的九尾原为日本神话里的:玉面九尾狐

九尾妖狐(九尾灵狐)

全名金毛玉面九尾狐,

最早出现在印度,为华阳夫人,曾导致印度大乱,被赶出后,出现在中国(商朝末年)名为妲己

最后出现以日本岛羽上皇的玉藻前的身份,混进这三个国家的王朝里,给世间带来灾劫,是历史上最强的妖狐。它的妖力比日本的鬼还要厉害。

大约800年前化作一名女子“玉藻前”的美女,入了宫廷蛊惑日本的鸟羽天皇,获得鸟羽天皇的宠爱与信任,后来鸟羽天皇便得了怪病倒卧床榻,被鸟羽天皇的阴阳师安部泰成识破原形后事情败露了,御体康复的鸟羽天皇恼羞成怒,发出追杀令。命令“上总介”和“三浦介”带着135000名追击大军奉命行事追杀九尾.

九尾妖狐逃到那须野和135000追击大军战斗,因为九尾妖狐有九条尾,相传它九条尾各有不同的能力、当其中一条尾摇动时可招雷、火、风、地震、洪水、招唤死者和小妖狐等等,同时九尾也带表了九个灵魂,而且九条尾除非一起断掉不然可再生,再生后有重新的力量,面对如此强敌135000追击大军死伤残重,在这时里被广常,义澄这个2人看着自己的部下死伤残重,愤怒的用弓将其射杀了。而九尾妖狐也受了重伤变成了石头,后人称之为“杀生石”。据说朝廷又派遣源翁法师,要了长的祈祷末了,手的铁锤忽然一击,终於九尾的狐狸也失去了那个鬼神般的妖力。

但九尾妖力并没有完全消失,由于九尾强烈的怨恨从此不论是昆虫还是飞鸟,一旦接触到

这石头便很快就会死亡。这种能杀死生物的石头,但据科学家解释这石是一种毒石多在火山口附近,由於被火山喷出的亚硫酸和硫化氢气体浸熏,从而有了毒性。而一些寺庙就把它搬去,当做神物安放。

狐妖传说一直很盛行,要是溯源的话,亚洲哪里都有它的影子,比如印度的白辰狐王荼吉尼天、日本的稻荷神(稻荷神文化也是荼吉尼天信仰的延伸)等。但是唯独九尾狐,是中国特有的妖怪(日本的金色九尾妖狐玉藻前和韩国吃人心脏的九尾狐都是中国九尾神话延伸后的结果)。

现在,在电视剧的宣传下,熟知“青丘九尾”的人倒是越来越多了~ 比如下面这些电视剧:

但是,你们真的了解九尾狐吗?

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指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清,史实之中因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山海经》则是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大学时,我读《山海经》就已经关注到青丘这个地名,甚至用“青丘国主”这个中二的称呼混迹石头圈和花草圈5年。当时并不在乎九尾是什么——长了九条尾巴的狐狸而已,且小学时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妲己就是九尾狐,所以我对九尾并不是很陌生。直到我后来一次闲来无事,把九尾狐的资料从头到尾给搜了一遍,才发现,我看不懂“九尾狐”了!

这里不得不提上古奇书《山海经》,里面多处提到“青丘”和“九尾”二词。如:①《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②《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人食五谷,衣丝帛。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③《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意思很直白,不作翻译。古人对“九尾”的生物特征做了简要概括,外貌:狐狸,四足,九条尾巴,叫声如同婴儿;习性:肉食性,吃人;价值:人吃了它的肉可以远避妖邪,百毒不侵,具有辟邪的作用。

这里我要有两点要延伸一下:一是为什么要强调“四足”?因为《山海经》里有很多奇怪的动物,比如流波山的一足夔牛、章莪山的一足毕方鸟、英鞮山的六足冉遗鱼、天山的六足帝江等,所以“四足”在描述里并不是多此一举。二是“能食人”具体是什么意思?这个在学术界也多有争议,有人说“食”是被动词,“能食人”应该是“被人食”的意思,和后面“食者不蛊”连起来就是“可以被人吃,吃的人百毒不侵”,这样从逻辑上也说得过去。而直接说九尾食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这个问题,有三个声音。

一是,“九尾”就是产自青丘的一种珍稀野兽。

有人认为九尾可能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为原型的,既然九条尾巴不太可能,就从尾巴上有九节纹来寻找,这么一比较,有人认为是大灵猫或者小熊猫。还有人认为“九尾”的“九”应该是“大”的意思,他们认为九尾应该是一种大尾巴的狐状生物比如赤狐中的华南亚种。虽然青丘之地还不能确定,但是总体范围应该在山东到江苏北这片地区,地缘性表明九尾是大灵猫或者是小熊猫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以上猜测都暴露出各释家的一个潜意识,即他们相信“九尾狐”是存在的。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想试图弥合九尾和狐尾的矛盾,而忽视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即“如狐而九尾”并不代表“九尾亦如狐”。

事实上,除《南山经》外,《海经》里也有两处提到了“九尾狐”,而且都与“青丘”有关。这两条记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九尾狐”生存于“海外”,也就是说,可能并非陆地生物。的是,这个猜想不但得到了旁证,而且出自一本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典籍:“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竹书纪年·帝杼》(《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是西晋时发现于汲郡古墓的编年体史书,所载与《史记》等正统史书多有不同,却与甲骨文、金文、秦简记载相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帝杼就是姒杼,夏代第七任君主,在位期间,使夏朝进入了鼎盛时期。《纪年》所载“得一狐九尾”,正是他征伐东夷的。该《纪年》描述不但与《山海经》“如狐而九尾”相符,而且“东海及三寿”的地理说明也同样符合《山海经》关于它生存于“海外”的特征。

所以,“九尾狐”可能根本不是陆地动物,而是海兽。确定了这个范围,可以考察的动物种类就大大缩小了,而考虑到生活在中国东部海域的,数量更少。根据《中国兽类野外手册》所记载,中国附近海域的海兽,今天能见的主要有五种:海狗(北方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 ;北海狮Eumetopias ?jubatus ;髯海豹Erignathus ?barbatus ;斑海豹Phoca largha ;环斑海豹Phoca hispida 。

看古代文献,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也记录:“今出登、莱州。其状非狗非兽,亦非鱼也。但前即似兽而尾即鱼。身有短密淡青白毛,毛上有深青黑点,久则亦淡。腹胁下全白色。皮浓韧如牛皮,边将多取以饰鞍鞯……‘似狐长尾’之说,盖今人多不识之。”在以上这些描述里,虽然多次提到“旧说‘似狐长尾’”,已极其接近《山海经》里“似狐九尾”的记载,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长”就是“九”,所以也不能就此认为“似狐九尾”就是海狗/海狮/海豹。又有人脑洞大开:虽然海狗/海狮/海豹四肢均具很长的五趾,但趾间具蹼,形成鳍足,更容易把每只鳍足看作一组尾巴,如果把两趾和趾中间的蹼算作尾巴的话,每只后足可计四尾,两只后足加一条尾巴就是——九尾!

虽然这个说法也有点道理,可是我们感情上还是接受不能。可是除了它们,更没有其他海洋兽类符合《山海经》的描述。所以九尾认证,进入了死循环。或许“海外篇”的“海外”并不是真的“海”的意思吧。说不定还存在我们不了解的生物能佐证九尾狐的存在。

二是,青丘这个地形从上空看,如同“九尾狐狸”状。 这是我早先看到的一个资料,现已难以查寻。当时那个文献对青丘进行了研究,说从上空看,“九尾”是九条延伸出去的山丘,而整个“青丘”就是九尾狐状。这个说法震动过我,如江苏徐州的云龙山也是一种九节分落山的布局,青丘若是九山连节,那也未尝不可。但是和后面”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就难以联系起来了,所以这个观点我只是抱着拓展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并不认可。

三是,“九尾”是个部落名称 。这也是早先看的一个资料,说“九尾”是东方一个部落的名字。因“九”是最大阳数,而当地人又崇拜狐狸,所以合起来的九尾狐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神兽,地位崇高,足以作为一族人的图腾。而“能食人,食者不蛊”可以作为整族对外族震慑力的一种理解。所以在这里,与其说是“九尾”,还不如说是“九尾族”。我曾经也猜测过,这里的“尾”可能也是每个统辖小部落的称呼,“九尾”就是九个小部落的联盟。同样,《纪年》之信与“九尾狐”之不可理解,让传统史家无所适从,解释为“以狐为图腾的九个部落”好像更好理解。关于以上这些猜测,我自己是偏爱的,毕竟华夏的东西龙凤图腾就是在侵略、融合和集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无论九尾是什么,这种文化现象已经成熟,把九尾当做一个美丽的事物对待,也是我们对生活美化的一种态度。

中国人对待九尾狐的态度可谓是一波三折——一直在神和妖的范围内来回徘徊。

上古-西周-秦-西汉,九尾狐一直是吉祥昌盛的象征。 这个可以见《吕氏春秋》和《吴越春秋》记载的大禹娶妻: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征也。”说的是,大禹路过涂山(可能在今安徽范围内),正好遇到涂山氏女子在唱歌:“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于是大禹便“功利性”地娶了涂山氏的姑娘,后来生了儿子启,从启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因此,大禹娶妻的故事显示,九尾狐不仅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还代表了王者之气。由于神话记载得很晚,最早也是先秦时期,所以明显有人为添加的思想在里面,如果恢复其本来面貌,便是大禹在涂山娶了九尾白狐做妻子。这个人兽婚配神话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更可能是,涂山氏本身就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实力强盛,助大禹实现王的作为。“九尾出天下平”的说法也是这么传开的。

东汉,九尾狐逐渐出现从神物到妖物的转变。 到了东汉,符命思想盛行,本为图腾神的白狐和九尾狐更是被符命化了,成了祥瑞的神。可见班固的《白虎通义》一书:“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何?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在这里,九尾狐的出现就是成就帝王大业、明君在世的吉祥之兆,也是上天对仁王施行德政的褒奖。

且九尾狐图案也常出现在各种汉画像石中。九尾狐作为西王母图像系统中的一员,同其他配属动物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东汉以后,这些配属动物逐渐形成固定图式:以西王母为中心,九尾狐多与三足乌或者仙人配对出现,而与、蟾蜍形成对立的关系。一般,蟾蜍和出现在月亮中,象征阴;而九尾狐与三足乌出现在日中,象征“阳”。

虽然九尾狐在汉画像石里是比较多见的题材,但在汉画像石中,有些狐并不一定全是“九尾”。在各地出现的的画像石中,可以看到有的狐狸是六尾、七尾或者八尾。而目前为止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九尾狐有两种图式,一是尾巴呈树杈状或梳齿状分为多股;二是尾巴并不分成九股,而只是一根整体硕大的尾巴,也就是蓬尾,主要是为了突出其非正常性及怪异特质。

但是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是很难保住它的神圣地位的。东汉末期的时候,狐狸逐渐被妖精化!

唐朝,狐逐渐成为妖神。 虽然唐代人流行狐神、天狐崇拜,如唐·张鷟《朝野佥载》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但那九尾已经是妖神了,神格降低,更趋于世俗化,如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了。不过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最厉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却仍保持着正派风范。可惜九尾狐的光荣史终究是要结束的,只不过因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结束得晚一些,也正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北宋,九尾狐终于妖化 。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狐、神狐,变成坏东西。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当九尾狐变成妖精时,妲己这个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精,实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明朝,一部《封神演义》更是将九尾狐的妖性推到了顶端 , 一直影响后世。 这个时候九尾妖狐魅惑误国已经成了一种固定形象。

清朝狐妖传说盛行,聊斋志异更是将狐妖性格丰富化。 人们对狐妖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厌恶或者喜欢,而是要么妖媚*邪,为祸四方;要么用情至深,让人感慨“世有无情人,却有有情妖” !

时至今日,我们对九尾狐的观念也一直在变。我记得小时候《封神演义》播出的时候,妲己九尾妖狐那种魅惑恶毒的形象深入我心。近几年却看到越来越多的和把九尾狐塑造成用情至深的仙界神物,九尾狐又再度“飞升”仙界了。可喜可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