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神和元神的区别-识神与元神合二为一的区别

念力的概念。

念力指通过人大脑的某种特殊意识去影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通常的念力能办到折弯铁匙,隔空移物等。有些人认为这种通常念力被认为是通过意念所创造的能量场所办到的。

科幻作品星球大战中绝地所追求的原力的就是一种念力模型。

从念力的理念论上来说,念力甚至能影响原子的衰变等复杂运动。对于念力这项研究的现象,被归类于超心理学的范畴内。一些超自然研究人员认为,念力存在并值得进一步研究。

如运用念力控制随机数生成指出了实验的可行性。然而,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表明念力存在。

26年对于38个研究的一个进一步分析发现了一个"非常小"效应,它可以解释为发表性偏倚。

念力试验历来被批评为缺乏适当的控制和重复操作性。

怀疑论者和许多科学家已经提出,念力存在的假象,是受发表者个人的偏倚、欺骗、操纵和统计数据没进行重复实验验证所致。

意念和意图的区别?

意念,即意识(包含显意识,潜意识)而成信念的精神状态。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的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因的亚无极思维态。它“舍弃”了一切中间环节,具有“穿透力”。通称灵魂。

意念是没有识神思维过程的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识神是人脑的浅层功能。原神(元神) 是人脑的深层功能。原神是人脑固有的先天自然功能,是人类进化产生的脑结构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只有原神才可能与“气”直接发生关系。

人脑固有的气机和物质编码和构成万物剪形而上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懂得这一层至关重要。“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

它通过人脑固有的信息编码沟通,对气物质过程及其“五行”易变属性,直接进行定向引导和加工。所以可以通过意念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

扩展资料:

《简易经》里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意思是:人的德性能演化出情,情能生出意,意不停地运作即意识,意识有刺激大意义大的意识,有刺激小意义小的意识。

在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选择意义的大意识转化为意念,把其它意识抛弃。此意念会转化为动机,能支配人体去付诸于行动。

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三大作用特性,其中意识的能动性是产生人的兴趣、意志等人格倾向,意识的自觉自知性产生人的饥饿、寒冷、欲望需求等内在意向,意识的目的目标性是产生人的清醒、糊涂、注意力集中与分散等外在意识。

现在狭义的意识一般是指广义的意识概念中知、情、意相统一中的意志部分,但由于意志本身实际上只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它只是包含于意识之中,所以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分法中的意实质上应该是指意识。按狭义意识在行为中的倾向,可分为对外的外在意识和对内的内在意向两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意念

打坐久了真的会开天眼

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意由心生,念由肾发。心是君主之官,肾是作强之官,技巧出焉。意是由心识决定,心理装着什么,就和什么结缘。心理想什么,就吸引来什么。外界的一切会由心念的设定,发生千万种变化。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出乎于心。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念力由肾决定,肾是先天之本,肾生精、精生髓、髓生脑,脑为髓之海。肾是使人强壮的器官,肾主骨生髓。使人头脑聪明,精力充沛,是人的原动力。意念随着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学识高低、经验优劣,身体的强壮而发生变化,或强或弱。只要人活着,有意识形态存在,意念会跟随人一生。人一旦亡意念也会消失。

一个人的意念是由他的认知决定的,意念的大小,宽窄决定了他的理想,控制了他的性格.意念也可理解为思想,

人的意志,就可以做到,前提是你必须得相信,事实上这些并不是科学无法解释的事。就是强烈的脑电波,它就是...

意念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的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因的亚无极思维态。它“舍弃”了一切中间环节。

简单的说,意念就是你所想的。

什么是意念,除了意念移物之外,意念还有什么作用?什么样的人有使用: 利用人体或生物体能改变世界本身规律运动的因子 去改变一些宏观物体运动状态的现象——意念移物。

意念对人有多大的作用,经常想好事好事会不会就来呢?意念对一个人的福报的成熟有定向作用,但也要是福报范围内的。

佛和道的区别和联系

打坐久了真的会开天眼如下:

打坐久了真的会开天眼指的是打坐中看见光,古人称之为虚空生白。

这是怎么回事,明明闭着眼睛,黑乎乎一片,光从何而来,又怎么看得见呢?

虚空生白,又是怎么解释,现在首先来谈谈这一点,虚空,代表什么都没有,一片虚无,一片空白,打坐的时候,可以到达这种状态,天眼自动打开,白光自然照进脑海,一切透明,虚空生白,自然而成。

古人称心是识神,容易变化,魂在天心,住着原神,原始为纯正,为清,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回归虚无,不受心念干扰,清理浊气,打破虚空,清则明,一明见白,脑洞大开,光自然回照,说到这里见光的含义,乎之已出,道法自然。

但凡刻意去看,即与心有连系,心念一变什么都变了,强用注意力定思天心,头昏脑胀,离道远已。见光者首先虚无,明了。

王重阳祖师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静是什么:

在追求入静之前,我们首先明白静是什么,我们为何要去寻求它呢?静不是让您默不作声,一动不动,它不是身体的静,而是精神的静,他是让人意念集中,精神专注,无思无虑。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为什么所有修行的法门都是让人静呢?因为只有静,我们才可以观照内在的自我,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使我们身心合一,才可以连通宇宙自然。才可以接收宇宙的能量,才可以发掘出人体的潜能。

打坐久了是否会开天眼?

区别:

佛学与道学还是有差异的。

1、首先是教理上有所不同,佛学修证主要是证得本心,佛家认为众生皆有智慧德相与佛无异,只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根本就是围绕那个众生平等无异如来藏来修证。而道家则期望通过修行肉身能长生久视,最终目标是修得阳神出壳,成为大罗金仙。两者都说明心见性,但实者概念差异极大。仙鹤兄言之有理,在千年文化的传承中,两者相互影响,双方部分术语相同。但实际上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道家偏重于自我修证,尽早成仙。佛家更偏重于普度众生,菩萨为众生故,生生世世不离世间教化。

2、修行方式上的不同。由于目标的不同,在修行中,道家更重视肉身健康的修行,步步都以身体变化作为考核指标。而佛家则偏重与对心的修证,将吾人心识细分为八识,其八识各用功用。然目标则是证得真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正的本际,能生万法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并依次修行最终证得佛地。其本质差异还有很多,但基础都要求从做人开始,集功累德修集证道资粮。在宇宙实相中,一定只有一个最正确的方向。某学认为佛学还是较道家究竟。当然末学修学道学时间不长,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大家讨论。关于藏密是佛法分支一事。末学认为此概念仍需众行者仔细检点,研究佛典做最终的判断。何故?藏密,其所谓教义和正统佛教经典内容多有出入,相较显宗经典矛盾重重。表相差异,容许双身邪*修证,可食肉,妄言神通无量,诛迁法(妄言将人杀,通过法事能让者往生佛国);以上和显宗教义全部相左,佛祖金口所言众生持戒内容,在藏密均可接受。教义差异,藏密不承认有第七、第八识,而期望将妄心意识净化为清净的本我。这和佛法真意差之千里。而藏密之法均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但藏密后人确称,此“高深大法”较显宗更为殊胜。末学思维,这处处和显宗矛盾的藏密,岂不是说本师四十九年所传佛法都是错的。

世间是先有佛还是先有道一,道是永恒存在的,佛只是悟道者。二,道家在春秋之前即有,佛家在此世是在春秋时期由释迦所创,应比道家晚。

也就是说:

1.世界上先有道,佛源于道;

2.道比佛复杂,佛比道直接;

3.道讲道理,佛讲真理,但道理在好,不如真理;

4.道修身性,最高目标九九天劫,佛修心性,最终结果证得涅磐;

5.道最高也没脱三界六道,即使九九天劫也在三界六道自由穿梭,还要遵守天道,不能胡闹。而佛却超越三界六道;

6.道重元神,佛没有元神,佛家把原神称为识精元明,是由于妄想产生的意身,没有完全摆脱。

联系:都是讲的人生哲理。是同一时期文化相融而出现的。

佛 [fó]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 Buddha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统御,一切不约而同,统一尊循,无有例外。这个(假设的)统御者,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恒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它本无名,可以叫它TT,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为TT,即不是TT,名为YY,即不是YY,名为道,即不是道。

古人把它自己如此,这样,那样,强名为道。今人认为道就是道,忘却了它的本,而抓住了它的末。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产生於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於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只可以直观体验。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管子·任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个“道”是政治原则;《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又是指基本规律。此外春秋时期也还有“天道”的说法,《春秋左传》即记载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家黄老之学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道家老庄之学为代表的道家之“道”,偏重于谈宇宙本体及万物起源的问题。所以,虽同属道家,但是侧重点不同,在哲学与美学中也具有不同的重要含意和特色美观。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道的不同的含义。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故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中华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自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中华道家,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心灵感应 意念 原理,

打坐久了真的会开天眼如下:

打坐久了真的会开天眼指的是打坐中看见光,古人称之为虚空生白。

这是怎么回事,明明闭着眼睛,黑乎乎一片,光从何而来,又怎么看得见呢?

虚空生白,又是怎么解释,现在首先来谈谈这一点,虚空,代表什么都没有,一片虚无,一片空白,打坐的时候,可以到达这种状态,天眼自动打开,白光自然照进脑海,一切透明,虚空生白,自然而成。

古人称心是识神,容易变化,魂在天心,住着原神,原始为纯正,为清,清气上升,浊气下沉,回归虚无,不受心念干扰,清理浊气,打破虚空,清则明,一明见白,脑洞大开,光自然回照,说到这里见光的含义,乎之已出,道法自然。

但凡刻意去看,即与心有连系,心念一变什么都变了,强用注意力定思天心,头昏脑胀,离道远已。见光者首先虚无,明了。

王重阳祖师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

静是什么:

在追求入静之前,我们首先明白静是什么,我们为何要去寻求它呢?静不是让您默不作声,一动不动,它不是身体的静,而是精神的静,他是让人意念集中,精神专注,无思无虑。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为什么所有修行的法门都是让人静呢?因为只有静,我们才可以观照内在的自我,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使我们身心合一,才可以连通宇宙自然。才可以接收宇宙的能量,才可以发掘出人体的潜能。

意念性失用和意念运动性失用的区别

心灵感应:”又称“传心术”或“读心术”,是“第六感”(或“超感知”)的一种。按照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的定义,第六感是指“在五种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感官之外,人有第六种不靠有形感官为管道,即可象无线电一样,接受到周围世界中的讯息”。而“心灵感应”则是指“两人之间不经由任何沟通工具或管道(语言.手势或表情等)而能彼此传打讯息的过程”。举个例子,两人之间隔以数百里,不通过打电话等沟通工具,其中一人却能感知另一人的此时此刻的想法或感觉。当然这两人事先并没有什么约定,也不靠别人来传达信息等等。

意念:是没有识神思维过程的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识神是人脑的浅层功能。原神(元神) 是人脑的深层功能。原神是人脑固有的先天自然功能,是人类进化产生的脑结构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只有原神才可能与“气”直接发生关系。人脑固有的气机和物质编码和构成万物剪形而上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懂得这一层至关重要。“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它通过人脑固有的信息编码沟通,对气物质过程及其“五行”易变属性,直接进行定向引导和加工。所以可以通过意念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

1、二者的病位不同:

(1)、意念性失用:病位在意念中枢。

(2)、意念运动性失用:病位在弓状纤维。

2、二者的概念不同:

(1)、意念性失用是不能模仿和按口令完成动作,也不能理解动作的概念或对动作进行正确的描述,也不会自发地完成习惯性动作。

(2)、意念运动性失用:指即使患者完全了解作业的概念或意念,但也不能模仿姿势或进行有目的的运动的一种大脑损伤症状。

3、二者的病变部位不同:

(1)、意念性失用症损伤部位:多为左侧顶叶后部、缘上回及胼胝体病变。多为脑部弥漫变如中毒、动脉硬化性脑病、帕金森综合征,也见于神经官能症。

(2)、意念运动性失用症病变部位:病变多位于左侧缘上回,运动区及运动前区病变也可引起,可能是动作观念形成区(缘上回)与执行动作的运动中枢间纤维通路中断所致。

4、患者表现不同:

(1)、意念性失用症患者表现:患者不能成功地制定动作计划,失去执行复杂精巧动作的观念,只能做系列动作中单一或分解动作,不能把各分解动作按次序有机地组合成一套完整动作,将动作前后程序弄错,如把应最后做的动作首先执行。

(2)、或患者执行的是与要求他完成的动作相似的另一个动作,模仿动作一般无障碍,可与其他失用症并存,动作或工具的概念系统受损,不能把工具和目标物体联系起来制定动作的执行计划。

(3)、常表现为及物动作的内容错误如患者使用剃须刀或牙刷梳头,因此日常生活常受到影响。

(4)、意念运动性失用症患者表现:患者可以自动、反射地完成动作,知道并可说出如何做,但不能按指令完成复杂的随意或模仿动作如伸舌、刷牙等,却可以在进食时无意地自动伸舌舔摄唇边的米粒,日常生活多不受影响。

?

扩展资料:

1、意念是没有识神思维过程的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识神是人脑的浅层功能。原神(元神) 是人脑的深层功能。

2、原神是人脑固有的先天自然功能,是人类进化产生的脑结构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说,只有原神才可能与“气”直接发生关系。人脑固有的气机和物质编码和构成万物剪形而上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

3、懂得这一层至关重要。“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它通过人脑固有的信息编码沟通,对气物质过程及其“五行”易变属性,直接进行定向引导和加工。所以可以通过意念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

4、意念的产生

(1)、《简易经》里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动。”,“意恒动,识中择念,动机出矣。”。

(2)、意思是:人的德性能演化出情,情能生出意,意不停地运作即意识,意识有刺激大意义大的意识,有刺激小意义小的意识,在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选择意义的大意识转化为意念,把其它意识抛弃。此意念会转化为动机,能支配人体去付诸于行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