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元神之府-为元神之府为元气之别使

第二节 中医对脑心同治的认识

一、中医对心与脑生理关系的认识

(一)心主神明

藏象学说认为,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活动中,神志活动由“心”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心具有主神志的功能。所谓神,即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不仅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影响整个人体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出人能够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故《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说明心在五脏整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是人体的调控中枢。《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血者,皆属于心”。意指心除主神明外,尚且具有主血脉的功能。“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心在人体活动中主神志和主血脉,而且两者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才有了主神志的功能。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出现异常,也会带来主神志的功能改变。

(二)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语出《本草纲目·二十四卷》“辛夷”条下。李时珍最早明确提出脑与神志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其功不可没。脑居颅内,为髓之海。《灵枢·海论篇》谓:“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从其解剖位置上看,上至于天灵盖,下至于风府穴,藏于颅腔内。脑的生理功能主要与人体某些运动及头部某些器官功能有关。清·汪昂在《本草备案》中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王清任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医林改错》中记载:“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计之清者,化而为髓,有脊髓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耳通于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从而把忆、听、视、嗅、言等均归为脑的生理功能。近代学者还提出:“脑为奇恒之府,其功能为藏髓,主领肢体”。以上均表明,祖国传统医学对脑的生理功能已有了科学的认识。

(三)心脑共主神明

近代中医学家结合医学发展,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心脑共主神明。何廉臣认为:“盖以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主神明,所得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张锡纯则提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相成”,认为神明有“元神”、“识神”之分,“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亦有体用之别,“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神志活动的产生是由脑而达于心,由心而发露于外”。“盖脑中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人欲用其神明,则自脑达心,不用其神明,则仍由心归脑”。“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通”,神明往来于心脑之路,脑为统帅,心气上入于脑,心脑神明贯通,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意识思维并支配其相应行为。因心脑共为神明之府,又有血脉相通,故“一处神明伤,则两处俱伤”。脑之神明伤,可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可累及于脑。以上论述明确地阐述了心与脑的生理功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中医对心与脑异病同治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本虚标实、久病入络是心脑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入络入血等临床特点,其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慢性迁延性疾病,均属络脉病变。此两类疾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综合而看,不外乎本虚标实。心肾阳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肾之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具有温煦、鼓动心阳的作用,而心之阳气则为血液运行之动力,能够推动、温煦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若患者年老久病,肾元亏虚,肾阳不足,无力温养心之阳气,心阳心气不振,血脉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必将影响血运,最终致络脉瘀阻,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势必迟缓乃至瘀阻”,形成络病。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津液运化输布失常,进而内声痰浊,痰瘀久留,互结而阻于络脉,使病情更加复杂。心肾阳虚,痰浊瘀血阻滞心络,痹遏胸阳,心失所养,发为胸痹、心悸,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肾阳亏虚,脑失温养;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兼之瘀血阻络,脑络不畅,清窍失养,则出现眩晕、耳鸣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故久病入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终病理转归,而因虚致实,痰瘀互结,络脉瘀阻则是该两类疾病共同的发病机制,其实质是虚、瘀、痰并存,其中络虚是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始动因素,并由此导致络病经久难愈,渐成痼疾。病久入络,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更是疾病的一种演变规律,包含有具体的病邪、病性、病位等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它表明多种病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存在络脉病变,此即是多种疾病的基础病变和发展总趋势之一,也是许多疑难疾病在“入络”阶段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由此为脑心同治提供了可能。

六腑和奇恒之府-笔记

摘要

三焦,为六腑之一。

与其他五脏五腑不同的是,三焦没有一个确切的具体器官与之相对应,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是一个大腑,具有“孤府”之称。

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分布于三焦之中,将躯干划分为三部分,如下:

上焦:

指横膈以上内脏器官,包括心、肺。

上焦如天,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

中焦:

指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包括脾、胃。

中焦如地,中焦如沤(òu),沤是浸泡的意思,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

下焦:

指脐以下至二位,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下焦如海、下焦如渎(dú),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可将水谷精化为营气,还具有传化糟粕的作用。三焦对水谷的作用有别: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

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

形象地说,三焦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如果说普通的经络是在四肢上走的两车道,那么三焦则是在人体躯干上走的双向八车道。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上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经络,可谓是统领全身,三焦上有一个地方不通,则整个气血就紊乱了。因此,打通三焦,比打通任何一条经络都重要。

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主要问题,是中焦堵住了。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这种感觉,就好比说打通了任督二脉。

但是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

只有选择一种能科学、有效同时治多种疾病的疗法,调理内分泌,平衡阴阳,补充元气,这样才能逐渐康复。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着或者是坐着都可以。

用左手从右边肩膀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三焦经行走路线,往下拍打。动作快慢一样,一直拍打到手腕。

可以稍微用力达到真懂经络的作用。每次至少要拍到八分钟往上,拍完之后再用食指按揉。阳池穴按摩三分钟。

左边肩膀用右手,同样的方法。一定要坚持三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打通。

揉腹,可以把密布在腹部的各种管道疏通开,尤其是淋巴管,当淋巴疏通以后,中焦内的浊气、浊水都会被代谢掉,肚子也就慢慢变软并且塌下去了。

中医高人常说的:“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就说明中焦通了。

揉腹操作:双手叠起,掌心贴在肚脐上(男的左手在下,女的右手在下),两手叠放在一起用掌跟按揉小腹,也可用拳头按揉。

双掌以肚脐为中心划圆运转,从肚脐眼的上部开始,由左→下→右→上,按顺时针方向以肚脐眼为中心做圆周运动,揉72次。再反过来逆时针揉72次。

绕脐揉腹运转的圈数可多可少,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圈数大致相等就行。

揉腹注意事项:孕妇以及月经期女性慎用。

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它可有效梳理人体的三焦,顺畅全身的气血,加快各个脏腑的运化,减轻疲劳。

「双手托天理三焦」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目视前方。

方法如下:

两臂由体两侧慢慢上举,至头顶上方时,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下,目视上方;

头向后仰,翻掌心向上,用力上托,臂肘挺直;同时两脚跟上提,离地约1寸;

掌心翻向下,十指松开,两臂从左右两侧徐徐降下;两脚跟仍提起;

两脚跟缓缓落下,还原至预备姿势。

方法虽然看似很简单,但坚持做会有想不到的效果哦!

中焦主要脏器为脾和胃。

所以,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气虚,可加灸气海;如果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方法解决:

这是大多数人习惯选择的办法,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

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灸后上火说明阴邪即将散尽,此时应该一鼓作气,重灸关元。

因为人体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体内阴阳的升降有其固定规律,元气充足,阴阳就会规律运行,该升则升,该降则降,根本不必通过引火下行等方式人为调动。

而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也就用不着引火下行了。

也可以关元、中脘一起灸,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所以,如果灸后上火特别严重,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如果可以忍受,建议快马加鞭,重灸关元、中脘,虽然短期内上火症状仍然存在,但坚持下来,上火症状会自行消失。

此外,平时饮食忌食生、冷、辣,多吃绿色蔬菜,多吃枣,枣对补血理气很有裨益。饮食要规律,多喝热水,少吃多餐,切忌暴饮暴食。陈皮理气,山楂化积。

少生气、多运动,平时注意保暖,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焦是什么

一、胆的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可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并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胆主决断

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做出决定的机能。

胆藏的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称为“精汁”,胆又主决断与精神活动有关,故

又属奇恒之腑。

二、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1.胃分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即胃体)和下脘(包括幽门)。

2.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故胃又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

(2)主腐熟水谷,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不断蠕动和胃阳气蒸化作用下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又 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3.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指胃气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①胃容纳饮食物;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2)胃喜润恶燥: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为六腑之一,属阳土。胃又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胃喜润而恶燥。胃津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可见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等。在治疗用药上,应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胃阴,从而损伤胃气。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1.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称为“受盛”;进一步对食糜进行消化,并吸收水谷之精微,称为“化物”。

2.泌别清浊 一是食糜经过小肠消化,分别(泌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清者即水谷精微吸收,并将浊者即食物残渣传输于大肠;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称“小肠主液”。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饮食物在小肠泌别清浊后,其浊者即糟粕则下降到大肠,大肠将糟粕经过燥化变成粪便,经大肠之气的运动,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气降浊功能的体现。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功能失常,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柏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津液经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清者经脾达肺,重新参与津液代谢,浊者留而为尿。膀胱可贮留一定量的尿液,开合有度,排出体外。膀胱的开合有度依赖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

六、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因其在人体脏腑中,惟它最大,又无脏与之相表里,故又有“孤府”之称。

1.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指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肾藏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胸中气海中的宗气,自上而下到达脐下,以资先天元气。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2)运行津液:指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肺、脾、肾等脏的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2.三焦的生理特点

(1)“上焦如雾”:指心肺输布气血营养到全身的作用。

(2)“中焦如抠”:指脾胃等脏腑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

(3)“下焦如渎”: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考点强化

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构成这种关系,主要根据:

①经脉属络

②生理配合

③病理相关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不与水谷直接接触,有异于六腑;其功能“以藏为主”,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不同于一般的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所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脑的生理功能

1.脑为髓海,

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2.主司感觉运动

3.主司精神活动

脑为髓海,主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脑为精神活动的枢纽。

二、脑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脑主管思维、意识及情志活动等,又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活动,肾藏精而生髓充脑,故精神情志活动与 心、肝、肾 三脏的联系更为密切。

女子胞

一、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1.主持月经。

2.孕育胎儿。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天癸的关系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官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肾精肾气的盛衰,对女子官的发育和生殖功能的维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与 冲脉和任脉 联系最紧密。

3.与脏腑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液所化,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五脏之中,女子胞又与 心、肝、脾 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焦所通行的气是

问题一:所谓人体三焦是什么? 。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还包括部位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宾《类经附翼》记载:....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张氏本人则认为: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厂内一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虞搏《医学正传》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总名三焦,....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王清任《医林改错》以为网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证论》谓:三焦,古作[月焦](按:这是一个字),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医家的一些主要论点,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三焦在人体的气化综合功能,录出以备参考。

问题二:三焦是什么 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1)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上焦主宣发卫气,有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如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2)中焦: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与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如酿酒一样,故称中焦如沤。(3)下焦:一般以脐以下至二阴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膀胱、女子胞、 *** 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属中焦,但应其生理功能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列为下焦。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有如水浊不断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一样,故称下焦如渎。

问题三:六腑中的三焦是什么?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者,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激“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此外,近来有人根据三焦概念应用的广泛性,而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

三焦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

问题四:中医学里三焦是什么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 上焦,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消化吸收、化郸血液的功能;下焦,分清泌浊、排泄粪便的功能。

问题五:人体三焦指的是什么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 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 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还包括部位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 、肾并提)。 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作用),“中焦如 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 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 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 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 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 附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上,贯膈而胸中。……中焦亦并 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难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宾《类经附翼》记载:“……及至徐遁、陈无择 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 于脑,……“张氏本人则认为:”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 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围上 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内一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 非三焦而何?“虞搏《医学正传》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总名三焦,……其体有脂 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 王清任《医林改错》以为“网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证论》谓:“三焦,古作[月焦]( 按:这是一个字),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医家的一些主要论点, 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三焦在人体的气化综合功能,录出以备参考。

问题六:中医说的三焦指的是什么?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对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认识,除肝的分属不统一外,其余均较一致。即上焦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中焦上腹部,从解剖部位来说,应包括脾、胃、肝、胆;下焦下腹部定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问题七:什么是“三焦”? “三焦”的含义,一般来说有三个:其一,是三焦腑,为六腑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又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日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从上述经文分析,三焦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器,既是营养物的仓库,又有传化糟粕的作用,既能摄入五味化生营养,又能排泄代谢糟粕,故称“传化之腑”。在《灵枢?五瘾津液别篇》对三焦阐述似乎更为明确:“水谷皆入于口,……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揍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膝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胧,则为溺与气。”说三焦是水谷精微之气、津液出入于肌腠之间的通道,肌腠依靠三焦为通道,才能得到水谷精气的温煦滋养。三焦不仅能输送水谷精气,并有气化功能,使气(即水气)化为津液,从玄府(汗孔)排出则为汗,从膀胱排出则为尿(即溺)。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主管体内水液流通和排泄的器官,也是水液流通和排泄的通道,它把肺、肾、膀胱、腠理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水液代谢贯串始终的通道,所以称三焦为“中渎之腑”(《灵枢?本输篇》)。在十二脏中“惟三焦最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是孤之府也。”(《类经》))。综合以上所引《内经》、《类经》有关记载足以证明,三焦是遍布全身内外、肌腠之间的水谷精气、津液和五脏之气出入的通道,这就是六腑中三焦的基本含义。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三焦”似指遍布于全身的组织间隙和细胞间隙,是细胞外液循行的通道,通过细胞外液的循行代谢,供给机体细胞以进行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氧气、各种营养物质和酶、水、盐类、以及各种激素,并把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这跟《金匮要略》所说的“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和《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以及《中藏经?论三焦腑虚实寒热生逆顺脉证》概括《内经》有关记述所提出的“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的记述。虽然中医西医名词术语不同,但其实质是基本相符的。由此可见,《类经》关于“三焦者,……分明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形”,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功能,为元气和水谷运行之通道等认识。应该说是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其二,是通常所说上焦、中焦、下焦之“三焦”,与上述六腑之一的三焦概念不同。上、中、下三焦主要指人体躯干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两脏;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等脏器;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器。概括其生理功能:上焦司呼吸、主血脉,将精气敷布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灵枢?营卫生会篇》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上焦如雾”。又吸入之清气,和人体所需之水谷必经过上焦而纳入人体,所以又说“上焦主纳”。中焦主要腐熟水谷,并将精微物质,化生营血。《营卫生会篇》将腐熟水谷的功能形容为“中焦如沤”。水谷必须经腐熟才能化生为人体需要的精微,所以又说“中焦主化”。下焦主要是泌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水液排泄于外,《营卫生会篇》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下焦如渎”。体内的糟粕与代谢水液必经下焦排出体外,所以又说“下焦主出”。其三,是“三焦辨证”的“三焦......>>

问题八:六腑其中的三焦指的是什么? 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问题九:所谓人体三焦是什么? 。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还包括部位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宾《类经附翼》记载:....及至徐遁、陈无择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张氏本人则认为: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厂内一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虞搏《医学正传》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总名三焦,....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王清任《医林改错》以为网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证论》谓:三焦,古作[月焦](按:这是一个字),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医家的一些主要论点,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三焦在人体的气化综合功能,录出以备参考。

问题十:人体三焦指的是什么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 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 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还包括部位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 、肾并提)。 从功能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作用),“中焦如 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 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 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的“焦”字,有“热”的 含义,这种热来源于命门之火,是通周气化的作用来体现的。 至于三焦的实体是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 附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上囗,并咽以上,贯膈而胸中。……中焦亦并 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难经》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张介宾《类经附翼》记载:“……及至徐遁、陈无择 始创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 于脑,……“张氏本人则认为:”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 谓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腔腹周围上 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内一层,形色最赤,象如六合,总护诸阳,是 非三焦而何?“虞搏《医学正传》认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总名三焦,……其体有脂 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 王清任《医林改错》以为“网油”即是三焦。唐容川《血证论》谓:“三焦,古作[月焦]( 按:这是一个字),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医家的一些主要论点, 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释三焦在人体的气化综合功能,录出以备参考。

三焦所通行的气是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名词,其中把上中下焦这三焦合称为三焦,那三焦所通行的气是指什么气呢?下面我为大家讲解一下。

详细内容 01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02

通行元气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03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04

三焦的各别功能,是说三焦除了运行元气、水谷与水液的功能外,上、中、下三焦还有各自的功能特点。